不用我們給予一一的介紹,其不同地區的埋葬的差異性從列舉的材料中就可以一覽無餘地感受到。事實上,如果我們從更加廣闊的層麵上,換句話說從更大的區域範圍去比較民俗的具體內容,那麼其區域的差異性就更為鮮明和突出。這就從本質上回答了我們對於區域民俗存在的認知:民俗不僅以區域為自己存在的空間,民俗也以區域為自己存在的背景,並通過具體的族群主體,完成區域存在的事實。
——在海鹽,“舊時安葬時在墳尖頂上種一棵萬年青,萬年青的根部放一隻雞蛋、一枚鐵釘、一枚順治年間的銅錢,取其代代相傳、人丁興旺、萬事順利之意。安葬時念咒語性質的儀式歌:‘吉祥萬年兩分開,又發丁來又發財。又發福,又買田來又造屋。……’安葬後,立墓碑,植樹。”同①,第312頁。
——在金華等地,“舊俗,先挖好的墓坑,叫‘壙’,有的地方要以芝麻杆燒之,稱‘暖壙’,並以雞血淋坑,淋畢,磐安一帶要用黃色絲線在棺材蓋上量度,量後扯斷分給小孩,稱分長命線。接著敲起急鑼,把棺材推入或放進壙內,親人們號啕大哭。金華一帶,棺木入土前,抬棺人可向死者的女婿討解索錢。棺材入土時,孝子要丟七粒石子在穴底,大喊三聲:‘某某啊,金山銀山倒了,快閉好眼睛!’親人相繼於墓地跪拜,謂‘拜墳堂’。送喪者互相拉手圍著墳地左右各轉三圈,叫‘團墳’‘圍山’,意為死者劃定管轄的地域。棺木落坑時定要放正,以示公平保佑子孫。材頭朝墳裏,材腳朝墳碑,意為死者好坐起受祭。棺材底部須放一塊寫在磚上的地契,以免陰間發生土地糾紛。由孝子先以泥蓋棺,然後送喪者撮土撒之並將棺背上的泥踩實,俗稱一個腳印一片瓦。此時,孝子脫去麻衣,背上紅布斜披;他人也摘去孝帽,取紅頭繩掛於胸前。出殯帶來的紙家具、生活用品、紙箱、金銀塔全部燒化,以示讓死者帶到陰間去”。“墳墓有的以磚砌成墓槨(不少是生前築就的),墓前一般立墓碑,墓碑的題字很講究,中間一行‘新故先考……之墓’要用生老病苦死五字周而複始的推算,如果‘墓’字落在病苦死三字上則不吉利,中間要增刪文字,使之落在生老二字上。富家多寫銘旌、作墓誌以及題墓碑。築墳畢,由抬柩者以雞血染過之米遍撒四周,意與圍山同。此日,周圍墳墓多標以紅紙,謂之‘賽紅’。安葬完畢,由陰陽先生唱山,撒五穀,大家跪地以衣兜接之。然後孝子肩披紅布,手提桂子燈籠搶先回家,俗謂‘領燈搶紅’。到家時要燃放鞭炮,放燈籠於中堂,每個房間點上蠟燭。”浙江民俗學會編:《浙江風俗簡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4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