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 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施金水 李鑫揚(1 / 3)

號剪要做130 到140 把,做出的剪刀要保證質量,不能一味追求數量而鍛製出不合格

的產品。那時張小泉近記剪號是要定期向各個爐灶收購剪坯的,質量不好的爐灶是

不收的。如果剪刀的質量不過關,那麼工人們的勞動就白費了,就要返工重做。在剪

刀作坊中,令施金水感到困難的就是,勞動強度特別大,身體有時會吃不消,但為了早

日能學成出師,不辜負父母對他的期望,他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施金水就是憑借自

留住傳承人二五〇

己堅韌不拔的態度,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就把出頭、理頭等鉗手的技術學到手,到1950

年他拜師學藝的第三個年頭時,他就已經能自己做出一把完整的剪刀了,成為了一名

名副其實的剪刀鉗手。把一塊鐵鍛製成一把剪刀的過程,施金水隻用了兩年多的時

間,這與他平時的勤學苦練、一絲不苟是分不開的。

1950 年初,郭師傅的爐灶停了之後,他便出師到了朱世瑞、王傳興、秦炳生剪刀

作坊當剪刀鉗手,一幹就幹了三年的時間。那時候剪刀是家家戶戶都要用的生活用

品,而打剪刀的師傅又不是很多,所以掌握一門手藝的剪刀師傅是比較受歡迎的,平

日裏一般不愁吃穿,每個月有五鬥米的待遇。

1952 年,分散經營的眾多製剪作坊被政府集中起來,組建成了張小泉剪刀廠的

前身—— 杭州製剪生產合作社,1954 年,五個製剪生產合作社集中遷到海月橋生

產,同年,施金水進入製剪社開始了製剪工人的生涯。

1956 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毛主席提出:“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

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為了響應主席的號召,杭州市政府

決定興建張小泉剪刀廠,1957 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建成竣工,施金水也順利地進入

了剪刀廠擔任剪刀鉗手。

施金水在張小泉剪刀廠先後擔任過剪刀手工鍛製鉗手、車間副主任、主任兼黨支

部書記、餘杭紅豐分廠副廠長、技術員、質量總監等職務。他能夠獨立鍛製傳統民用

剪的各種型號,以及20 多種不同種類的剪刀。在廠期間沒有出過次品,年年被廠裏

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得到廠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

技術是不斷革新進步的,由於手工掄榔頭的鍛製方法太過消耗體力,生產效率也

不高,廠裏開始實行機械化生產,1965 年彈簧錘的出現結束了手工鍛製的操作方式,

施金水也從手工鍛製的崗位上退了下來,開始擔任一些質量監督、檢驗之類的工作。

彈簧錘的發明是張小泉剪刀廠技術革新的一大特色,通過機器的旋轉代替手工的力

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了勞動力。施金水參與設計了剪刀配套的模具,包

號剪要做130 到140 把,做出的剪刀要保證質量,不能一味追求數量而鍛製出不合格

的產品。那時張小泉近記剪號是要定期向各個爐灶收購剪坯的,質量不好的爐灶是

不收的。如果剪刀的質量不過關,那麼工人們的勞動就白費了,就要返工重做。在剪

刀作坊中,令施金水感到困難的就是,勞動強度特別大,身體有時會吃不消,但為了早

日能學成出師,不辜負父母對他的期望,他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施金水就是憑借自

留住傳承人二五〇

己堅韌不拔的態度,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就把出頭、理頭等鉗手的技術學到手,到1950

年他拜師學藝的第三個年頭時,他就已經能自己做出一把完整的剪刀了,成為了一名

名副其實的剪刀鉗手。把一塊鐵鍛製成一把剪刀的過程,施金水隻用了兩年多的時

間,這與他平時的勤學苦練、一絲不苟是分不開的。

1950 年初,郭師傅的爐灶停了之後,他便出師到了朱世瑞、王傳興、秦炳生剪刀

作坊當剪刀鉗手,一幹就幹了三年的時間。那時候剪刀是家家戶戶都要用的生活用

品,而打剪刀的師傅又不是很多,所以掌握一門手藝的剪刀師傅是比較受歡迎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