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 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施金水 李鑫揚(2 / 3)

日裏一般不愁吃穿,每個月有五鬥米的待遇。

1952 年,分散經營的眾多製剪作坊被政府集中起來,組建成了張小泉剪刀廠的

前身—— 杭州製剪生產合作社,1954 年,五個製剪生產合作社集中遷到海月橋生

產,同年,施金水進入製剪社開始了製剪工人的生涯。

1956 年,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毛主席提出:“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

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為了響應主席的號召,杭州市政府

決定興建張小泉剪刀廠,1957 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建成竣工,施金水也順利地進入

了剪刀廠擔任剪刀鉗手。

施金水在張小泉剪刀廠先後擔任過剪刀手工鍛製鉗手、車間副主任、主任兼黨支

部書記、餘杭紅豐分廠副廠長、技術員、質量總監等職務。他能夠獨立鍛製傳統民用

剪的各種型號,以及20 多種不同種類的剪刀。在廠期間沒有出過次品,年年被廠裏

評為先進工作者,並得到廠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

技術是不斷革新進步的,由於手工掄榔頭的鍛製方法太過消耗體力,生產效率也

不高,廠裏開始實行機械化生產,1965 年彈簧錘的出現結束了手工鍛製的操作方式,

施金水也從手工鍛製的崗位上退了下來,開始擔任一些質量監督、檢驗之類的工作。

彈簧錘的發明是張小泉剪刀廠技術革新的一大特色,通過機器的旋轉代替手工的力

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了勞動力。施金水參與設計了剪刀配套的模具,包

括模具的式樣,手要把握的力度等,有了剪刀的模具之後,可以大批量生產剪刀,製造

的剪刀樣式美觀大方,尺寸規格統一。當時有20 多把彈簧錘,用彈簧錘鍛製出來的

剪刀都要經過施金水的質量監督,提醒他們哪些細節要注意,如果模子有問題的話就

指出應該怎樣修改。

20 世紀60 年代初,全國各地的剪刀廠聽說杭州張小泉剪刀廠研製成功了彈簧

錘,紛紛來到廠裏學習取經,主要包括錦州、哈爾濱、長沙、廣州、福州等。施金水作為

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二五一

技術代表給他們展示彈簧錘的運用,現場打造出一把剪刀來向他們作示範,再由他們

自己嚐試著使用,在鍛打的過程中有問題的話施金水會及時給他們講解。這樣就有

技術外泄的危險,但是張小泉剪刀是不怕與人競爭的,在全國剪刀質量評比中,有的

考題是要剪40 層厚的龍頭細布,隻有張小泉的民用剪刀能輕輕鬆鬆地剪下來。

施金水在張小泉剪刀廠工作的幾十年中,埋頭苦幹,艱苦奮鬥,帶頭搞技術創新,

經常超額完成任務,積極幫助同事攻克難關,是同事眼中的好夥伴,是徒弟眼中的好

師傅,是領導眼中的好職工。1983 年退休之後,由於廠裏技術人員有限,他又先後到

位於餘杭、諸暨的張小泉剪刀分廠擔任技術員的工作,主要解決剪刀生產過程中的技

術谘詢與監督等問題。

由於長期從事剪刀鍛製的工作,經驗深厚的施金水是剪刀廠裏技術水平比較高

的師傅之一。剪刀廠的工作忙碌複雜,以至於施金水平時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收徒弟,

但是對於別人問他的問題他都會耐心講解。為了配合公司宣傳,他退休後重返剪刀

鍛製的舞台,參與到多項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的宣傳工作

中。比如2009 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係列活動”,

現場展示張小泉剪刀的製作過程;拍攝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72 道工序的宣傳紀錄

片;向中央電視台以及新加坡、韓國、

日本等國家的電視台演示張小泉剪刀

鍛製技藝;在杭州手工藝活態展示館

現場演示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的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