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 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施金水 李鑫揚(3 / 3)

道工序,從試鋼、試鐵、拔坯到嵌鋼、出

頭、理頭、拷剪刀、淬火、合腳等一整套

張小泉剪刀的獨特製作工藝。施金水

在現場會指導徒弟鍛打剪刀,由於施

金水年事已高,重體力活是不能做了,

就做一些有技術含量的工序。當現場

觀眾有疑惑時,施金水會細心為其解

答,當各大新聞傳媒來做采訪報道時,

施金水也會耐心地配合采訪。對於技

藝的傳承問題,他顯示出擔憂的態度,

畢竟打剪刀是一項苦差事、體力活, 施金水向小學生展示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

施金水在打製剪刀

留住傳承人二五二

現在的年輕人中純粹喜愛這項技藝並想終

身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隻要

有一個人想學習這門手藝,他必定會傾囊

相授,將獨特的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傳承

下去。

2007 年施金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傳承人之後,收了丁紀燦師傅、陳偉

明師傅為徒,毫不保留的向其傳授張小泉

剪刀的全套製作工序。當時拜施金水為師

是有儀式的,在廠裏領導的見證下,經過磕

頭鞠躬等禮數後,就算正式拜師了。丁紀

燦師傅是廠裏的老員工,因為有了剪刀製

作的基礎,學起施金水的手藝來就明顯輕

鬆了許多,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已經學會了

施金水80% 的技藝。在丁師傅的眼中,施

金水無論在技術水平上還是為人處世上都

是出類拔萃的人,施金水對工作的熱心和

專注也深深影響了丁師傅對工作的態度。

傳統的思想和現代的觀念總是有差別的,

在丁師傅向施金水學藝的過程中,也會經

常思考一些技術上的創新問題,比如傳統

技藝和現代機器怎樣更加有效地結合,怎

樣在傳統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將剪刀做

得更漂亮,外表更合理等。施金水也會接

受他的建議,一起探討技術上的革新問題。

生活中的施金水沒有特別大的愛好,打剪刀打了一輩子,一生沒有離開過剪刀行

業。他並沒有讓孩子們傳承他的手藝,他說不想讓孩子們再經受這個苦。年輕時一

直是手工鍛打剪刀,做剪刀鉗手又做了這麼多年,施金水患上了肩周炎,於是他有空

的時候就出去鍛煉身體,跑跑步、逛公園什麼的。回到家的施金水卸下了剪刀鉗手的

重任,有時也會幫孩子們燒飯,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老一輩的手工藝人都是把工作

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二五三

放在第一位的,他們對生活沒有太大追求,對自己的手藝則是非常執著地堅守。“既

然學了這門手藝,就要一心一意將它做好,發揚光大。”施金水這樣說。像施金水這

樣的民間藝人有很多,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為古老的中國文

化之根澆築著心血,他們才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家。接近耄耋之年的他,還會親自到手

工藝活態展示館展示剪刀鍛製技藝,白發蒼蒼的他在模仿剪刀鍛製的爐灶車間中散

發著不一樣的光芒,那是他心底的熱愛迸發出來的能量。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從施金水學習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的那一

天開始,他始終勤懇學藝,不疾不徐地踏實耕耘。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鍥而不舍、默默

無聞在手工藝沒落的今天竟得到如此之大的關注。如今,他的勤奮與堅持讓每一個

熱愛民間手工藝的人們都記住了他的名字—— 施金水,一個普普通通的、用自己的

雙手打製磨礪出一把把獨具匠心、製作精細的剪刀,並腳踏實地走出屬於自己的民間

藝術之路,且奉獻於社會的民間藝術工作者。

調研小組與施金水(左四)及兩位徒弟合影

留住傳承人二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