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獨在寒冬開—— 張小泉剪刀鍛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祖興 李鑫揚(1 / 3)

慢慢步入正軌,1952 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包括“張小泉”在內的分散經營的

剪刀作坊集中起來,組織成製剪生產合作社,開始了張小泉剪刀的正規化生產和經

營,徐祖興於1953 年進入杭州製剪生產合作社當製剪工人。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

運動大範圍盛行,毛澤東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文章中明確提到:

“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為

了響應主席的號召,製剪生產合作社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並得到了中央領導以及省

留住傳承人二五六

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杭州張小泉剪刀廠的籌建逐漸納入正軌。1958 年,政府正式

為“地方國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授牌,“張小泉剪刀”終於名正言順地在杭州紮下了

根,而徐祖興也順利進入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工作,成為一名正式的剪刀鉗手。在張小

泉剪刀廠,他先後擔任過剪刀手工鍛製鉗手、車間黨支部書記、工會書記、供應科科

長、人事部負責人、門市部經理等管理職務。

最初進廠的時候,徐祖興從事的是民用剪刀手工鍛打工作,工作強度大,花費時

間長。尤其是用手拿著榔頭鍛打鋼鐵,體力消耗特別多。但他一直埋頭苦幹,任勞任

怨,每日工作十幾個小時,從不請假休息,所打的剪刀沒有次品,每次都超額完成生產

任務,同事們都親切地喊他“老黃牛”。由於他的踏實肯幹,於1959 年榮獲全國勞動

模範稱號,享受全國勞動模範待遇。同年,他作為代表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了黨和

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在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回到廠裏之後,他將所見

所聞向廣大職工做了彙報,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在廠裏工作期間,他一

直勤勤懇懇,忠於職守,貢獻著一名出色鉗手的力量。他鍛製的剪刀被選為國禮出訪

外國,並多次獲得全國剪刀質量評比第一名的好成績。

在工作中,發生工傷是難以避免的,長期在爐灶旁邊工作經受溫度的灼燒,令剪

刀工人的皮膚有多處燙傷,他也不例外。另外,車間的環境比較惡劣,空氣很髒,對肺

的影響也特別大,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身體的原因而產生換工作或者退縮的心理,仍然

堅持做自己忠於一生的行業。在廠裏工作的幾十年中,可以說他嘔心瀝血、艱苦奮

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每一個張小泉剪刀廠的職工,為張小泉剪刀廠的發展增添

了一筆筆不可磨滅的光彩。

打造出一把完整的剪刀並不能隻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需要的是一個團隊的精

心合作,包括三肩、死下手、活下手、鉗下手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和等級,技術

革新之後,機械化操作後多是流水作業,所以他在廠裏收的徒弟不是很多,1958 年收

慢慢步入正軌,1952 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包括“張小泉”在內的分散經營的

剪刀作坊集中起來,組織成製剪生產合作社,開始了張小泉剪刀的正規化生產和經

營,徐祖興於1953 年進入杭州製剪生產合作社當製剪工人。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

運動大範圍盛行,毛澤東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文章中明確提到:

“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為

了響應主席的號召,製剪生產合作社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並得到了中央領導以及省

留住傳承人二五六

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杭州張小泉剪刀廠的籌建逐漸納入正軌。1958 年,政府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