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無求品自高——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阿牛 王丹彤(2 / 3)

63 歲退休,因為是高級技師的關係,王阿牛又延遲了兩年,65 歲時才退休。退休之

後,廠裏又一直返聘他。

三、“文革”期間被打成走資派,關進牛棚;恢複生產,重新上任

在“文革”中,王阿牛被打成“走資派”,雲集酒廠也在這時更名為東風酒廠。他

一開始很是不能理解,覺得自己沒有犯錯誤,酒廠是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於是他就

跟造反派頂著上,後來被關進了牛棚。

“文革”結束後,國家很快開始恢複生產。1972 年,王阿牛從牛棚中解放出來,隨

後他被派到下麵的區裏當區長,還在公社裏當過主任,甚至還在礦山裏當過副礦長,

總之跟自己的老本行一點扯不上關係。那時候大家都忙著鬧革命,不學技術了,酒廠

的技師也沒有了,所以恢複生產後釀出來的酒都不合格,出口的酒全部被退回來,國

家損失很嚴重。

1982 年王阿牛重新上任,終於回到了離開將近10 年的“會稽山”。從那時起,他

每年都搞培訓班。他意識到,因為“文革”的關係,技術工人青黃不接,一定要抓緊培

養接班人才能保證黃酒釀製工作的順利開展。說到培養新一代黃酒釀製技師,我們

不得不提到王阿牛師傅寫過的一本書。

四、隻讀過三年私塾卻寫出《紹興酒操作規程》

1959 年,王阿牛聯係多年的生產實際,編寫了《紹興酒操作規程》。這是中國第

一部黃酒釀製規程,結束了紹興酒曆史上由祖輩口傳心授的傳統模式,為黃酒釀製技

藝的傳承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字遺產,使釀酒工藝操作規程走上了規範化和科學化。

留住傳承人二六二

王阿牛師傅說:“這本書對培養新一代開耙技師意義深遠。開耙是件很困難的

事情,以前的釀酒技藝都是靠口傳身教,幾乎沒有書麵材料,老一代的開耙技工文化

程度都不高,不會寫字,思想又很保守,實際的一些技藝不輕易告人,所以學起來非常

困難。我平常多寫文章,就是想讓工人們學習技藝,讓技術公開和流傳。現在年紀比

較輕的技工文化程度比較高,視野也比較寬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因此培養出了

比較多的優秀的開耙師傅。”

五、嚴師才能出高徒

俗話說:“嚴師才能出高徒”。王阿牛師傅是怎樣要求徒弟的呢?他告訴我們說:

“第一,要不怕吃苦。開耙是件很辛苦的工作,白天晚上都要開耙,怕吃苦、懶惰是不

行的。第二,要虛心好學。虛心好學才能進步。第三,要有鑽研精神。開耙過程中要

勤鑽研,肯研究。”提到自己的徒弟,王阿牛師傅很自豪地說:“現在三個大廠裏的這

些開耙技工基本都是我培養出來的,甚至是一些小酒廠、私人酒廠,基本上每個酒廠

當中都有我的徒弟。”這些徒弟當中,最滿意的有三個:陳寶良—— 現在的會稽山紹

興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潘興祥—— 現在塔牌酒廠的副廠長,還有魯長華——

會稽山紹興酒黃白酒生產部經理。

王阿牛師傅說,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繼續培養徒弟。傳承需要一定的時間,

要有一定的實踐,把徒弟培養好,使紹興酒後繼有人是紹興酒繼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看到86 歲高齡的老師傅俯身在紙上寫下“繼續培養徒弟”幾個字時,筆者心中頓時

感到一種敬佩和感動,耄耋之年,依然心懷家鄉的黃酒事業、心懷黃酒事業後繼人才

的培養,把生命、情感和靈魂都獻給了黃酒的老人,是我國傳承人的一個縮影。

六、隻有在傳承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創新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不少傳統技藝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現代工藝的衝擊,紹興黃酒

釀製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同樣也麵臨著這一問題。那麼,怎樣

才能權衡好傳統與現代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就成了擺在傳承

人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王阿牛比較了傳統和現代的釀酒技藝,認為,傳統紹興黃酒釀製技藝是一代一

代傳承下來的,做出來的黃酒質量同其他黃酒不同。傳統工藝采用手工操作,落

作—— 開耙時間比較長,要90—100 天左右,做出來的酒口味鮮香、爽口。而現在

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二六三

的新工藝隻要30 天,因此做出來的酒的質量、風格、口味都不如傳統工藝作出來的

好。”與此同時,這位老人也對現代化操作的一些便利方麵做了肯定,認為“現代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