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北平市井風貌(1 / 1)

騎小驢兒上八大處卻是我難忘的經曆。小驢兒上山有本事,可是它專愛走那羊腸小道,而且還愛溜邊兒,如果它一失足,不就滾下高崖深澗了嗎?可是它沒有,隻是使我心驚不已,就緊緊拉住韁繩,“籲——籲——”地喊它。我想小驢兒也是會捉弄人的,誰教你騎了它,使它負擔沉重呢!

八大處有名的是秘魔崖,神秘的佛教故事是很美的。那故事說:當年名僧盧師從江南乘船北來,船到了崖下便止而不行,於是盧師就留崖而居。有一天兩個小沙彌來拜見盧師,他們說:“師傅,我們願意永遠的伺候您。”盧師便留下了他們,一個名大青,一個名小青。這樣過了幾年,忽然有一年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向盧師說:“我們可以使雨及時而下的。”說著,他們倆就投身潭水裏,變成兩條青龍,過不久,果然甘霖解旱。

許多詩人寫了遊秘魔崖的詩,我偏愛七言絕句的這一首:

秘魔崖仄蘚文斑,千載盧師去不還;

遣有澄潭二童子,日斜歸處雨連山。

騎小驢兒到香山的雙清別墅看金魚,也是難忘的事。聽說從雙清別墅後麵繞出去,往山上爬,可以爬上“鬼見愁”那個山頭。我常念叨“鬼見愁”這個名字,可是我從來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兒。小驢在別墅門外等著,我們進來休息。遊客向池裏扔下麵包,看尺長的金魚遊來,一扭腰一張嘴,一塊麵包就吃進去了!我們也談論別墅的一位慈善家,他有怎樣一個殘廢的兒子的故事。那些故事,那別墅是怎樣的走法,都不記得,隻記得金魚美麗的遊姿和小毛驢兒的醜怪的嘶鳴。

從碧雲寺騎小驢兒到臥佛寺,倒不是一條難行的路,也不遠。一丈多長的臥佛,總是那麼悠閑地斜臥在大殿裏,“接見”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這位小客人,當她還是小小姑娘的時候,就喜歡拜見這臥佛,她知道臥佛是用五十萬斤銅鑄成的,前清的皇帝都向他獻了鞋子,那個擺鞋的玻璃櫥裏,三雙的尺寸盡不相同,無論哪一雙,臥佛都穿不進,但供獻是一種敬意。

騎小驢兒上八大處卻是我難忘的經曆。小驢兒上山有本事,可是它專愛走那羊腸小道,而且還愛溜邊兒,如果它一失足,不就滾下高崖深澗了嗎?可是它沒有,隻是使我心驚不已,就緊緊拉住韁繩,“籲——籲——”地喊它。我想小驢兒也是會捉弄人的,誰教你騎了它,使它負擔沉重呢!

八大處有名的是秘魔崖,神秘的佛教故事是很美的。那故事說:當年名僧盧師從江南乘船北來,船到了崖下便止而不行,於是盧師就留崖而居。有一天兩個小沙彌來拜見盧師,他們說:“師傅,我們願意永遠的伺候您。”盧師便留下了他們,一個名大青,一個名小青。這樣過了幾年,忽然有一年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向盧師說:“我們可以使雨及時而下的。”說著,他們倆就投身潭水裏,變成兩條青龍,過不久,果然甘霖解旱。

許多詩人寫了遊秘魔崖的詩,我偏愛七言絕句的這一首:

秘魔崖仄蘚文斑,千載盧師去不還;

遣有澄潭二童子,日斜歸處雨連山。

騎小驢兒到香山的雙清別墅看金魚,也是難忘的事。聽說從雙清別墅後麵繞出去,往山上爬,可以爬上“鬼見愁”那個山頭。我常念叨“鬼見愁”這個名字,可是我從來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兒。小驢在別墅門外等著,我們進來休息。遊客向池裏扔下麵包,看尺長的金魚遊來,一扭腰一張嘴,一塊麵包就吃進去了!我們也談論別墅的一位慈善家,他有怎樣一個殘廢的兒子的故事。那些故事,那別墅是怎樣的走法,都不記得,隻記得金魚美麗的遊姿和小毛驢兒的醜怪的嘶鳴。

從碧雲寺騎小驢兒到臥佛寺,倒不是一條難行的路,也不遠。一丈多長的臥佛,總是那麼悠閑地斜臥在大殿裏,“接見”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這位小客人,當她還是小小姑娘的時候,就喜歡拜見這臥佛,她知道臥佛是用五十萬斤銅鑄成的,前清的皇帝都向他獻了鞋子,那個擺鞋的玻璃櫥裏,三雙的尺寸盡不相同,無論哪一雙,臥佛都穿不進,但供獻是一種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