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昆蟲與蘑菇(1 / 3)

我用一種像小馬鈴薯一樣的須腹菌來喂養它,這種菌類常見於鬆林的淺土層甚至地表。這次終於成功了。我在飼養籠裏撒了一把這種植物。夜晚,我好幾次看到包爾波賽蟲從洞裏出來在沙土裏搜尋,要選擇一塊不太大、能夠拖得動的食物,然後輕輕地將它滾回家中。它自己進入家中,而將食物留在門口,這個食物太大了無法塞進家門。第二天,我發現這個食物被啃咬過了,但隻是下麵被啃咬過了。

包爾波賽蟲不喜歡在露天的公共場合進食,它需要在地下室的隱蔽處小心進食。如果在地下找不到食物,它們就會到上麵來尋找。找到適合它口味的食物後,如果大小合適,它便把食物運回家;如果食物太大,它隻能把食物留在地洞門口,它便不再露麵,而是從下麵開始啃咬食物。到目前為止,我隻知道它們吃地下菌、塊菌和須腹菌。這三種食物證明,包爾波賽蟲不像巨須隱形蟲那樣隻吃一種食物,它能夠變化食譜,可能它會不加區別地食用所有地下菌。

衣蛾的進食範圍更廣。它的毛蟲長約五至六毫米,身體呈白色,頭部發黑發亮。在許多菌類中能發現大量的衣蛾幼蟲。它最喜歡吃菌柄,因為菌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兒,這種味兒從菌柄一直向菌蓋擴散。它們通常寄居在牛肝菌、傘菌、乳菇和紅菇上。除了某些菌科的某種菌外,它們什麼都吃。這個弱小的幼蟲會在被攻擊過的蘑菇下織一個小小的白蠶繭,然後會變成一隻小小的蛾。這種幼蟲是菌類最主要的開發者。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貪吃的軟體動物,它們吃各類蘑菇。它們在蘑菇內做一個寬敞的窩,滿心歡喜地在窩裏吃東西。和其他開發者相比,它們的數量不多,經常離群索居。它們的頜像一把鋒利的刨刀,在蘑菇內挖出一個大洞,這樣造成的破壞最明顯。

啃咬者可以通過被啃咬過的蘑菇上留下的咬痕和蛀屑辨認出來。它們有的在蘑菇裏挖掘出一條清晰的通道,有的挖槽,有的腐蝕了內部而不留一點痕跡,有的進行切割。而另一類液化者利用化學作用溶解食物。這些都是雙翅目昆蟲的幼蟲,它們都屬於蠅科的平民,有很多種類。如果要通過飼養得到成蟲來區分它們,那樣既花費成本又花費時間。因此我們還是用蛆蟲這個統稱來稱呼它們吧。

為了觀察它們工作,我選擇了撒旦牛肝菌作為開發物,這是在我附近能夠收集到的最大的菌種之一。它的菌蓋是白色的,很髒;菌管口是鮮豔的橙紅色;菌柄腫脹得像鱗莖,而且還帶有胭脂紅色的筋絡。我將一個長得很好的撒旦牛肝菌分成兩等份,並將它們並排放在深盤子裏。一半就作為參照物這樣放著;另一半的菌管層上放了二十四條在另一個牛肝菌上已經完全腐爛的蛆蟲。

我用一種像小馬鈴薯一樣的須腹菌來喂養它,這種菌類常見於鬆林的淺土層甚至地表。這次終於成功了。我在飼養籠裏撒了一把這種植物。夜晚,我好幾次看到包爾波賽蟲從洞裏出來在沙土裏搜尋,要選擇一塊不太大、能夠拖得動的食物,然後輕輕地將它滾回家中。它自己進入家中,而將食物留在門口,這個食物太大了無法塞進家門。第二天,我發現這個食物被啃咬過了,但隻是下麵被啃咬過了。

包爾波賽蟲不喜歡在露天的公共場合進食,它需要在地下室的隱蔽處小心進食。如果在地下找不到食物,它們就會到上麵來尋找。找到適合它口味的食物後,如果大小合適,它便把食物運回家;如果食物太大,它隻能把食物留在地洞門口,它便不再露麵,而是從下麵開始啃咬食物。到目前為止,我隻知道它們吃地下菌、塊菌和須腹菌。這三種食物證明,包爾波賽蟲不像巨須隱形蟲那樣隻吃一種食物,它能夠變化食譜,可能它會不加區別地食用所有地下菌。

衣蛾的進食範圍更廣。它的毛蟲長約五至六毫米,身體呈白色,頭部發黑發亮。在許多菌類中能發現大量的衣蛾幼蟲。它最喜歡吃菌柄,因為菌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兒,這種味兒從菌柄一直向菌蓋擴散。它們通常寄居在牛肝菌、傘菌、乳菇和紅菇上。除了某些菌科的某種菌外,它們什麼都吃。這個弱小的幼蟲會在被攻擊過的蘑菇下織一個小小的白蠶繭,然後會變成一隻小小的蛾。這種幼蟲是菌類最主要的開發者。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貪吃的軟體動物,它們吃各類蘑菇。它們在蘑菇內做一個寬敞的窩,滿心歡喜地在窩裏吃東西。和其他開發者相比,它們的數量不多,經常離群索居。它們的頜像一把鋒利的刨刀,在蘑菇內挖出一個大洞,這樣造成的破壞最明顯。

啃咬者可以通過被啃咬過的蘑菇上留下的咬痕和蛀屑辨認出來。它們有的在蘑菇裏挖掘出一條清晰的通道,有的挖槽,有的腐蝕了內部而不留一點痕跡,有的進行切割。而另一類液化者利用化學作用溶解食物。這些都是雙翅目昆蟲的幼蟲,它們都屬於蠅科的平民,有很多種類。如果要通過飼養得到成蟲來區分它們,那樣既花費成本又花費時間。因此我們還是用蛆蟲這個統稱來稱呼它們吧。

為了觀察它們工作,我選擇了撒旦牛肝菌作為開發物,這是在我附近能夠收集到的最大的菌種之一。它的菌蓋是白色的,很髒;菌管口是鮮豔的橙紅色;菌柄腫脹得像鱗莖,而且還帶有胭脂紅色的筋絡。我將一個長得很好的撒旦牛肝菌分成兩等份,並將它們並排放在深盤子裏。一半就作為參照物這樣放著;另一半的菌管層上放了二十四條在另一個牛肝菌上已經完全腐爛的蛆蟲。

當天試驗物就顯示出了幼蟲溶劑的作用。牛肝菌的下表麵起初是鮮紅色,然後變成了棕色,滲出的液體懸掛在斜麵上,像黑色的鍾乳石。很快菌肉受到了侵蝕,幾天後就變成了一種像瀝青似的糊狀物。其流動性像水一樣。蛆蟲在這種糊狀物中打滾,扭動著身體,尾部的呼吸孔時不時地露出液麵。這和灰蠅和肉藍蠅的幼蟲液化屍體時完全一樣。而另一半沒有放蛆蟲的牛肝菌仍然和一開始一樣很緊實,隻是由於蒸發作用外表有些幹枯。因此,液化真的是蛆蟲的作品,而且是它們的專利品。

液化隻是一種簡單的變化嗎?最初看到在蛆蟲的作用下固體如此快地變成液體時,人們會認為是這樣。某些菌類,如擔子菌,會自發地發生液化,變成一種黑色的液體。其中有一種菌類有一個很形象的名稱,叫做墨盒擔子菌,它能夠自動溶解成墨水。在一些情況下這種變化非常迅速。有一天我正在畫從一個小囊袋或者說是菌托上取下的最漂亮的擔子菌,我還沒畫完,這剛剛采摘兩小時的新鮮蘑菇模型就不見了,桌子上隻留下一攤墨水。我隻要稍微耽擱一會兒,我就沒有時間完成這幅畫,就失去了一個罕見而又有趣的發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