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與聖彼得大寺(2 / 3)

這非常有力。這是我們在雕像之前自然而然會吐露的讚辭,而且對於這件令人又是驚訝又是佩服的作品前麵,我們也找不到別的字眼。

以下,我們試圖把貝爾尼尼的代表作加以評述。

在愛好藝術的人群中,有一句成語說“拉斐爾的羅馬”,因為在教皇利奧十世治下,在拉斐爾生存的時代,羅馬布滿著他的作品,使城市具有一副簇新的麵目。但我們亦可以同樣的理由說“貝爾尼尼的羅馬”,因為在貝氏指揮之下,在他所侍奉的八代教皇治下,羅馬披上了一件綴著白石、古銅、黃金的外衣,建立起不少新的官邸、新的回廊,令慣於把羅馬看得如一座陰鬱的古城的異國人士為之吃驚。

例如,一個異國的遊客去參觀聖彼得大寺的時候,便會到處看到貝爾尼尼的遺作,仿佛那裏全無別的藝人的作品一般。

在此,我們先來敘述一下聖彼得寺的曆史:

公元一世紀時,教皇阿納克萊圖斯(Aus),在聖彼得墓地築了一個小小的聖堂。三一九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在原址改造一所規模較大的教堂,於三二六年落成。到了十五世紀中葉,教堂已呈崩圮之象,教皇尼古拉五世決意重修。一四五二年動工之後,工程進行極緩,直到尤裏烏斯二世即位,才把它全權委托給當時名建築家布拉曼特(Bramante)主持,布氏重又立了一個新的圖樣,這是一五〇六年四月間的事。他聲言將把聖彼得教堂造成如君士坦丁帝治下所完成的萬神廟(Pae;on)一般的大建築。一五一三、一五一四兩年,教皇與建築家相繼逝世,利奧十世敕令拉斐爾與當時另外幾個建築家繼續負責。布拉曼特原擬的圖樣是希臘式十字形(即屋內麵積之空隙,形成一縱橫相等之十字),拉斐爾改成拉丁式十字形(即縱橫不相等——橫端較短——之十字)。拉斐爾死後(一五二〇),各建築家辯論紛紜,或主希臘式,或主拉丁式。迨米開朗琪羅承命主持時(一五四六),重複回到希臘式十字形之原議,但他廢止采用萬神廟式的弧頂而改用翡冷翠式的穹隆。米氏歿後(一五六四),維尼奧拉(Vignole)、皮羅·利戈裏奧(Pirro Ligorio)、賈科莫·德拉·波爾塔(Giao della Porta)相繼完成了穹隆之部。隨後教皇保羅五世又主改用拉丁式,命建築家馬代爾諾(C.Maderno)承造。他把正中甬道向廣場方麵延長,並造成了現在的門麵。一六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適逢舊寺落成一千三百周年紀念,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in Ⅷ)舉行新寺揭幕禮。

教堂的麵積共計一五一六〇方尺;長一八七公尺,連門麵穿堂一並計算,共長二一一公尺半。穹隆連上端十字架在內,共高一三二公尺半,直徑四十二公尺。

屋之正麵為巴洛克式,共分兩層,頂上安置耶穌、施洗者聖約翰,及十二使徒像。上層兩旁置有二鍾。下層支有圓柱八、方柱四、大門凡五。更前為三台式之石階,階前即著名世界之聖彼得廣場,場中矗立高與寺埒之埃及華表,旁有大噴水池二座。教堂兩旁環有四行式石柱之弧形長廊。

這長廊即貝爾尼尼所建。長廊環拱的廣場是橢圓形的。許多精細的批評家說貝爾尼尼利用這橢圓形把廣場的麵積擴大了,因為以普通的目光看來,廣場是縱橫相等的圓形。長廊寬十七公尺,共分四列,形成三條甬道,中間的一道可容兩輛車子通過,上麵的頂是弧形的。

長廊頂上矗立雕像一百六十二座,其中二十餘座是貝爾尼尼的真品,其他的是他指揮著學生們塑造的。

這座建築實是貝氏作品中的精華,它富有巴洛克藝術的一切優點,富麗而不失高貴,樸實而兼有變化。

前述兩座大噴水池,其中的一座亦係貝爾尼尼之作。

從長廊到寺前的石階,須走過一大片矩形的空地,在空地底上,緊接著大寺與長廊的稱為“貝爾尼尼廊”,這座廊看起來似乎是銜接著圓柱長廊的,其實,這不過是欺騙視覺的一種設計而已。

當貝爾尼尼到羅馬(他的故鄉是拿波裏)的時候,大寺已經建築完成了。一六二五年,馬代爾諾完工了屋的正麵;但教堂的內部卻空無一物,還等待著人們去裝飾。在正麵的兩端,建築師曾預定建造兩座鍾樓。一六三八年,貝爾尼尼造成了一座。據當時的記載說,這是輕靈秀雅,同時又是巍峨宏偉的神奇之作。但幾年之後,屋麵起了裂痕,人們歸咎於鍾樓,說是它的重量把泥土壓得鬆動了之故,這座鍾樓就此毀掉,永遠沒有重建。

大門前的橫廊中,一切都是馬代爾諾的製作,但寶石鑲嵌是依了貝爾尼尼的藍本而製成的。

當我們進入正中甬道時,那麼,在這莊嚴的建築中,到處都是貝爾尼尼的遺物了。當他主持內部裝飾時,我在上麵說過,教堂已經建築完了;但一切裝飾點綴都是他設計的。

在弓形的環框上麵,在壁隅上角,他安置著許多巨大的人像,似乎懸掛在我們的頭頂上。

在兩旁的甬道上,裝飾更為複雜。在單純的嚴肅的水泥工程的緣框中,他加入有色大理石的圓柱,全體的氣象,由此一變。

天頂上,他又令當時最靈巧的技術家來嵌上彩石拚成的圖案(即馬賽克)。在與凱旋門上弓形環梁同樣巨大的環梁上,又綴以極大的盾形徽飾,盾上雕著教皇英諾森十世的寶徽,盾上塑著小天使,仿佛在捧持那徽飾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