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麵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這個理論早在十八世紀的孟德斯鳩,近至十九世紀丹納的前輩聖伯夫,都曾經提到;但到了丹納手中才發展為一個嚴密與完整的學說,並以大量的史實為論證。他關於文學史、藝術史、政治史的著作,都以這個學說為中心思想;而他一切涉及批評與理論的著作,又無處不提供豐富的史料作證明。英國有位批評家說:“丹納的作品好比一幅圖畫,曆史就是鑲嵌這幅圖畫的框子。”因為這個緣故,他的《藝術哲學》同時就是一部藝術史。
從種族、環境、時代三個原則出發,丹納舉出許多顯著的例子說明偉大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而隻是一個藝術家家族的傑出的代表,有如百花盛開的園林中的一朵更美豔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條”。而在藝術家家族背後還有更廣大的群眾,“我們隔了幾世紀隻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複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隻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成其為偉大。”他又以每種植物隻能在適當的天時地利中生長為例,說明每種藝術的品種和流派隻能在特殊的精神氣候中產生,從而指出藝術家必須適應社會的環境,滿足社會的要求,否則就要被淘汰。
另一方麵,他不承認藝術欣賞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客觀標準可言。因為“每個人在趣味方麵的缺陷,由別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補足;許多成見在互相衝突之下獲得平衡,這種連續而相互的補充,逐漸使最後的意見更接近事實”。所以與藝術家同時的人的批評即使參差不一,或者讚成與反對各趨極端,也不過是暫時的現象,最後仍會歸於一致,得出一個相當客觀的結論。何況一個時代以後,還有別的時代“把懸案重新審查;每個時代都根據它的觀點審查;倘若有所修正,便是徹底的修正,倘若加以證實,便是有力的證實……即使各個時代各個民族所特有的思想感情都有局限性,因為大眾像個人一樣有時會有錯誤的判斷,錯誤的理解,但也像個人一樣,紛歧的見解互相糾正,搖擺的觀點互相抵消以後,會逐漸趨於固定,確實,得出一個相當可靠相當合理的意見,使我們能很有根據很有信心地接受”。丹納不僅是長於分析的理論家,也是一個富於幻想的藝術家;所以被稱為“邏輯家兼詩人……能把抽象事物戲劇化”。他的行文不但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色彩富麗;他隨時運用具體的事例說明抽象的東西,以現代與古代作比較,以今人與古人作比較,使過去的曆史顯得格外生動,絕無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有人批評他隻采用有利於他理論的材料,拋棄一切抵觸的材料。這是事實,而在一個建立某種學說的人尤其難於避免。要把正反雙方的史實全部考慮到,把所有的例外與變格都解釋清楚,決不是一個學者所能辦到,而有待於幾個世代的人的努力,或者把研究的題目與範圍縮減到最小限度,也許能少犯一些這一類的錯誤。
在他看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麵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這個理論早在十八世紀的孟德斯鳩,近至十九世紀丹納的前輩聖伯夫,都曾經提到;但到了丹納手中才發展為一個嚴密與完整的學說,並以大量的史實為論證。他關於文學史、藝術史、政治史的著作,都以這個學說為中心思想;而他一切涉及批評與理論的著作,又無處不提供豐富的史料作證明。英國有位批評家說:“丹納的作品好比一幅圖畫,曆史就是鑲嵌這幅圖畫的框子。”因為這個緣故,他的《藝術哲學》同時就是一部藝術史。
從種族、環境、時代三個原則出發,丹納舉出許多顯著的例子說明偉大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而隻是一個藝術家家族的傑出的代表,有如百花盛開的園林中的一朵更美豔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條”。而在藝術家家族背後還有更廣大的群眾,“我們隔了幾世紀隻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複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隻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成其為偉大。”他又以每種植物隻能在適當的天時地利中生長為例,說明每種藝術的品種和流派隻能在特殊的精神氣候中產生,從而指出藝術家必須適應社會的環境,滿足社會的要求,否則就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