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向輪合萬裏餘,也知鄉倍日應疏隴山薺鵁能吉語,為報束人教寄書就連自詡“平生鐵石心”的陸遊,也曾在〈太息宿青山鋪作〉中寫道,太息重太息吾行無終極。冰霜迫殘歲,島獸號薄日。秋砧滿孤樣,枯葉擁破驛。白頭鄉萬裏,墮此虎狼宅。道邊新食人,血染草棘。”淒淒複淒淒,山路窮攀擠。仆病臥草間,馬困聲酸嘶。
“客路少睡眠,月白聞號雞。欲行且複止,虎來茆葉低。”歎息行旅生活艱辛和險惡的詩句,又如:
短相除赤日,烈風吹黃沙。鼓樓鋪醉歌>詩)瘦捿應多恨,泥途伏短轅。(<行鴆州道中>詩)泥深三尺馬蹄弱,霜厚一寸客衣薄。書驛壁>詩)五更出門寒裂麵,半夜燎衣泥滿褲。(<木瓜鋪頰歌>詩)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行旅者不僅麵臨困苦艱難,而且往往要經曆生死險境,這就是所謂“此生均是客,處處皆可死所反映的情形。陸遊詩有44平生怕路如怕虎”句其實,行旅途中的真正的虎患,也常常直接威賂行人的生命安全。所謂“道邊新食人,膏血染草棘”,就反映這樣嚴酷的事實,可能在古人行途中並不罕見。陸遊又有〈畏虎>詩:
“即今窮穀中,性命寄豺虎”,在交通實踐中要經常出人這樣的險境,當然會使行旅者的心境,完全為沉鬱灰暗的基色所籠蓋。
“羈客垂垂老久客佾懷惡”,行路難”於是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縈回幾千年的悲鬱的旋律。
搰路滑如苔,澀路逋若梯。更堪都梁下,一霤三日泥。泥深尚雲可,委身餓虎溪。
心寒道上跡,魂碎茆葉低。常恐不自免,一死均豬雞。老馬亦甚畏,惰不敢嘶。
五色石書籲<行路難>原本是民歌,經文人采擷加工成為詩體,因而,以“行路難”為主埋的古代詩歌所反映的絕不僅僅是文人心曲,而代表了社會普遍的行旅感受與共同的交通意識。
傳說鵝鴣的叫聲為“行不得也哥哥''以感歎交通的艱難。杜鵑的叫聲為“不如歸去”,以寄抒思鄉的憂傷。宋人範成大<兩蟲>
詩:
鷓鴣憂兄“行不得”,社鵑勸客“不如歸”
元人薩都剌<百禽歌>也寫道:
萬山雨暗泥滑滑,“不如歸去”聲亦幹行不得也哥哥九關虎豹高嵯峨,
“行不得也哥哥鷓鴣啼聲“行不得也哥哥”所寄托的旅人情懷,在許多詩詞中都有反映。
宋人辛棄疾曾經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寫道:
青山遮不住,畢競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元人梁棟<四禽言>詩也寫道:
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秋水多。
九疑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無路何?
“行不得也哥哥,又如元人陳旅<埋雨竹>詩:
江上鹮鴣留客住,黃陵廟下泊船時。
洧人尤侗<聞鷓鴣>詩中所謂“鷓鴣聲裏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
以及“適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的詩句,也說明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曾經怎樣牽係著陸路和水路上每位旅人的情思。
清人周亮工在<書影>卷二中曾經這樣寫道鷓鴣之聲行不得也哥哥又雲‘構軸格磔、唐韋莊詩雲:‘懊惱澤家非有恨,年年長憶鳳城歸’‘懊惱澤家、亦鷓鴣聲也。”雖然評寫成不同的文字,但是都表達著勸阻行旅者不要再繼續交通行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