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並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係3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晡離。這種隔離狀態由於法國的交通不便和農民的貧困而更為加強了。……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與社會交往。……這樣,法國國民的廣大群眾,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相加形成。
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古代,各個農戶之間“互相離”的情形更為典逭。從遼寧遼陽西漢村落遺址發掘的情況看,各個居住遺址雖然互相托傍,形成村落,但住戶相互之間都保持一定的距離,相互間沒有共同的界畔。這處遺址處於北邊長城防區,很可能是政府組織的政治移民或者退役士兵屯墾,居色阡陌應當是按照統一的理想模式規劃的。正是以分散離的農戶為基礎,建立起了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的專製帝國。因此,中國古代,交往所受到的限製以及由此導致的文化封閉的特點尤其顯著。
在春秋戰國社會劇烈動蕩的時期,各振社會力置的代表人物紛紛提出自己所規劃的理想社會的棋式,曾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氣象。
當時,舊製度“禮崩樂壞”,戰亂劫奪連年不絕,以下侵上成為風氣。於是許多思想家歌領堯舜,詠歎昨是今非,在對往古的回想中尋找救世良方。老子也提出了崇尚寡欲少私,知足知止的思想,直至最後走到了反文明的極端。他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他甚至主張禁絕一切社會交往,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與,無所乘之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把聯始社會解體時期的農村公社的社會結構作為理想的社會樓型。他的主張,從來沒有被後世統治者所全麵采納。然而不幸的是,回爾二千多年的曆史,人們驚異地發現,他在社會交往方麵主張停滯倒退的設想,幾乎具有預言性的意義。
<四民月令>中規定,每年有固定的時間“培築垣牆”,還必須“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僮約>也說,當時的奴僮還有“搶門柱戶,上樓擊鼓,持盾拽矛”的職責。東漢墓葬中普遍隨葬的質塢壁模型,是當時出現的防衛能力極強的莊園的寫照。這些莊園有髙壁礪樓圍護,內中儲積豐厚,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可見,這種封閉隔絕的社會組織,已經以武裝作為存在的條件。
漢魏六朝“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的經濟組織,實際長久成為中國封建經濟的理想的定式柳宗元在〈送從弟謀歸江陵序>中,說到唐代地主經濟的封閉形式:
樹之穀,藝之麻,養有牲,出有車,無求於人白居易有著名的<朱陳村>詩,播繪了唐代農村經濟極其濃厚的自然經濟色彩: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味。
去縣百餘裏,桑麻肯氛氳。
機梭聲劄劄,牛驢走紛紛。
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
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
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農人甚至就近婚嫁,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遊有群生者不遠別,嫁娶先近鄰。”
宋代張乖崖任崇陽縣令,路進村人買萊一束,出城門而問之,原來是近郊農家。於是大怒,嚴令“笞之四十”,叱之曰爾有地而市菜,惰農也!”直到商品經濟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發展的明淸時代,還流行自給者榮而市易者恥的觀念。<實證錄>卷二(小民生計)
說:“諺雲:十畝田一畝園,一畝園十畝田。古人以百畝之家,親果取足於市裏,裏正報罰。”明人龐尚鵬在他的<家訓>中甚至規定:家中女子凡六歲以上者,均按年齡不同發給棉麻,“聽其貯為嫁衣”。“婦初歸”,也“俱令親自紡績,不許雇人。丈夫歲月麻布衣服,皆取給於其妻''此外,還規定“菜蔬各於園內栽種”,以為“家有餘地而買菜給朝夕,彼冗食者何事乎”清人張英也曾在《恒產瑣談》中曆數鄉居自給自足之樂,居鄉腳可以課耕數畝,其租倍人,可以供八口。雞豚畜之於柵,蔬菜畜之於圃,魚蝦畜之於澤,薪炭取之於山,可以經旬屢月不用數錢。”“女子力作,可以治紡績,衣布衣,策蹇驢,不必鮮華”。他以為鄉居的一大優點還在於應謂之寡即倆有客至,亦不過具鵁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