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心思(1 / 2)

吃過了晚飯,三姨就把我安頓在滾熱的炕頭上早早躺下。這一天我確實很累,但是,心裏卻最踏實、最舒坦——我終於幫助母親做了一點事。可惜,對我來說,這類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從我出生到母親辭世,前後四十八年,可是,我在母親身邊不足二十年;剩下來的時間,就是母親終朝每日的掛念、想念、憶念,為了我,母親可說是耗盡了心血。到了晚年,老人家對我還沒有照看完,又開始把她衰邁的精力投放到下一代身上。婚後,我們有了女孩兒,母親愛憐備至。晚上摟在身旁,早晨起來,耐心地給她梳著小辮兒,紮著蝴蝶結、鴛鴦結、葫蘆結,每天都變換一個花樣。白天,像當年拉扯著我那樣,領著小孫女從後園子轉到前院,又從前院爬坡到沙崗上,到處轉遊著,講各種各樣的傳說、故事,隻是再也抱不動了。

看著老母親蒼蒼的白發和傴僂的身軀,我想,她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兒孫。真個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為我、為孩子們操勞了一輩子,而我長年在外,沒有為老人盡過更多的孝心。即使我再苦再累,直到碎骨粉身,也難以酬報深恩大德於萬一。

跟隨我們進城之後,母親沒有地方同人嘮嗑兒,加倍地感到孤獨,時時想念著故裏的鄉親。她經常催著小孫女給老家的親朋故舊寫信,每次都要在信尾捎上她的幾句話。逢著有人自故鄉來,她總是不知疲倦、不厭其煩地問長問短,從東鄰的二嬸、西院的三叔到屋後的棗樹、門前的沙崗,都一一問遍。她說,最割舍不得的,是喝了幾十年的門前那口井的甜水,從今以後,再也喝不到了。

老家來人的那幾天,是她最快活、最精神的日子,白天也嘮,晚上也嘮,有時半夜醒來,還要接著嘮個不停。幾天過去,鄉親要回去了,她總要三番五次地挽留,舍不得放他們走開。

那時,家裏還沒有電視機,為了破除母親的寂悶,我在工餘之暇,常常到文化藝術館去借一些母親早年喜歡聽的鼓詞唱本,帶回家去講給她聽。聽著聽著,她就抿著嘴樂了,臉上露出一種少見的笑容。

一次,聽了我講述《白蛇傳》的故事之後,她高興地插上了幾句“子弟書”的唱詞:“千錯萬錯都是卑人的錯,望娘子海量且容寬,從今再不信和尚的話,白頭相守永無嫌。”——這些都是從前聽我父親吟唱時記下來的。

有時,看我太忙騰不出工夫來,她就讓我上了小學的女兒給她念,但小孫女畢竟識字有限,每當遇到一些陌生、難認的名字,像秦瓊、哪吒、貂蟬、竇娥等就蒙住了,還要由老祖母在一旁提詞兒。老人家卻樂得這樣,總是興致勃勃地聽過一遍,再聽一遍;同時,不住聲地誇讚小孫女能夠“識文斷字”了。

吃過了晚飯,三姨就把我安頓在滾熱的炕頭上早早躺下。這一天我確實很累,但是,心裏卻最踏實、最舒坦——我終於幫助母親做了一點事。可惜,對我來說,這類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從我出生到母親辭世,前後四十八年,可是,我在母親身邊不足二十年;剩下來的時間,就是母親終朝每日的掛念、想念、憶念,為了我,母親可說是耗盡了心血。到了晚年,老人家對我還沒有照看完,又開始把她衰邁的精力投放到下一代身上。婚後,我們有了女孩兒,母親愛憐備至。晚上摟在身旁,早晨起來,耐心地給她梳著小辮兒,紮著蝴蝶結、鴛鴦結、葫蘆結,每天都變換一個花樣。白天,像當年拉扯著我那樣,領著小孫女從後園子轉到前院,又從前院爬坡到沙崗上,到處轉遊著,講各種各樣的傳說、故事,隻是再也抱不動了。

看著老母親蒼蒼的白發和傴僂的身軀,我想,她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兒孫。真個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為我、為孩子們操勞了一輩子,而我長年在外,沒有為老人盡過更多的孝心。即使我再苦再累,直到碎骨粉身,也難以酬報深恩大德於萬一。

跟隨我們進城之後,母親沒有地方同人嘮嗑兒,加倍地感到孤獨,時時想念著故裏的鄉親。她經常催著小孫女給老家的親朋故舊寫信,每次都要在信尾捎上她的幾句話。逢著有人自故鄉來,她總是不知疲倦、不厭其煩地問長問短,從東鄰的二嬸、西院的三叔到屋後的棗樹、門前的沙崗,都一一問遍。她說,最割舍不得的,是喝了幾十年的門前那口井的甜水,從今以後,再也喝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