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編一讀想風標”(1 / 3)

孟子雄強善辯,傲岸不群,在君王、權貴麵前,尤其注重自己的身份,不肯屈身俯就。一天,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一個人來跟孟子說:我本應該來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風,如果你肯來朝,我便也臨朝辦公。孟子覺得齊王是擺架子,“感冒”雲雲,不過是托詞。於是,他對使者說:請你回去跟君王講,我也鬧病了,不能前去朝廷。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裏吊喪。公孫醜提醒他,說:老師,昨天您托詞有病,謝絕齊王的召見,今天又要出去吊喪,這大概不好吧?孟子說,那有啥!昨天患病,今天好了。孟子出門後,齊王派人來探視,並帶來了醫生。這將如何處置?跟著孟子學習的孟仲子隻好出麵應付,說:先生的病今天好了一點,已經上朝了,不曉得他是否已經到達。接著,孟仲子就派人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攔截,告訴他不要回家,趕緊上朝。孟子沒有辦法,隻好躲到齊國大夫景醜家去借宿。

景醜便同他交談,說:內則父子,外則君臣,這是重大的倫常關係。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可是,我隻看見齊王對你很敬重,卻沒看見你怎麼尊敬他。孟子說:在齊國人中,沒有誰以仁義之道向齊王進言;他們並非認為仁義不好,而是覺得其王不足以談仁義。這才是最大的不敬!我呢,不是堯舜之道不敢以之進言,所以,要說尊敬君王,沒有誰能趕上我。景醜說:我指的不是這個。《禮》雲:臣子聽到君主召喚,應該立即動身,不能等待駕好車子再走。你本來準備上朝,一聽說齊王召喚,反而不去了,這於禮不合吧?孟子引證曾子的話作答:晉、楚之富,不可及也。不過,他們憑的是富,我行的是仁;他們倚仗的是爵位,我抱持的是仁義。我為何會覺得欠缺什麼?隨之,孟子闡明:天下尊貴者有三:爵位、年齒、德行。在朝廷上,先論爵位;在鄉裏中,先論年齒;至於輔佐君王,當以德行為上。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遇有要事請教,應該親自前去,以彰顯其尊德敬賢之誠。

孟子清高自持,剛正不阿。齊國大夫公行子家裏辦喪事,右師(齊之貴臣,六卿之長)王往吊,一進門,就有人趨前與之交談,入座後,還有人跑到他的旁邊獻殷勤。孟子當時也在場,他們原本相識,卻“獨不與言”。右師不悅,怪他有意簡慢。孟子聽了,說:《禮》雲:“朝廷不曆(跨)位而相與言,不逾(越)階而相揖也。”我是依禮而行。也是在齊國,齊王饋贈百鎰上好的黃金,孟子拒絕接受。弟子陳臻詰問,答曰:這筆錢送的沒有理由。沒有理由送錢,等於用賄賂收買我。哪裏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孟子這樣做,不隻是維護一己的身份與尊嚴,而是代表了士這一階層的群體自覺,體現著士的主體性。當代著名學者牟鍾鑒認為,孟子最大的貢獻,是確立士人的獨立品格,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升華了士人的精神境界,為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確立了一種較高的標準。在知識分子的操守、氣節方麵,孟子的影響似乎比先師孔子更大一些。

孟子雄強善辯,傲岸不群,在君王、權貴麵前,尤其注重自己的身份,不肯屈身俯就。一天,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派了一個人來跟孟子說:我本應該來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風,如果你肯來朝,我便也臨朝辦公。孟子覺得齊王是擺架子,“感冒”雲雲,不過是托詞。於是,他對使者說:請你回去跟君王講,我也鬧病了,不能前去朝廷。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裏吊喪。公孫醜提醒他,說:老師,昨天您托詞有病,謝絕齊王的召見,今天又要出去吊喪,這大概不好吧?孟子說,那有啥!昨天患病,今天好了。孟子出門後,齊王派人來探視,並帶來了醫生。這將如何處置?跟著孟子學習的孟仲子隻好出麵應付,說:先生的病今天好了一點,已經上朝了,不曉得他是否已經到達。接著,孟仲子就派人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攔截,告訴他不要回家,趕緊上朝。孟子沒有辦法,隻好躲到齊國大夫景醜家去借宿。

景醜便同他交談,說:內則父子,外則君臣,這是重大的倫常關係。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可是,我隻看見齊王對你很敬重,卻沒看見你怎麼尊敬他。孟子說:在齊國人中,沒有誰以仁義之道向齊王進言;他們並非認為仁義不好,而是覺得其王不足以談仁義。這才是最大的不敬!我呢,不是堯舜之道不敢以之進言,所以,要說尊敬君王,沒有誰能趕上我。景醜說:我指的不是這個。《禮》雲:臣子聽到君主召喚,應該立即動身,不能等待駕好車子再走。你本來準備上朝,一聽說齊王召喚,反而不去了,這於禮不合吧?孟子引證曾子的話作答:晉、楚之富,不可及也。不過,他們憑的是富,我行的是仁;他們倚仗的是爵位,我抱持的是仁義。我為何會覺得欠缺什麼?隨之,孟子闡明:天下尊貴者有三:爵位、年齒、德行。在朝廷上,先論爵位;在鄉裏中,先論年齒;至於輔佐君王,當以德行為上。所以,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喚的大臣,遇有要事請教,應該親自前去,以彰顯其尊德敬賢之誠。

孟子清高自持,剛正不阿。齊國大夫公行子家裏辦喪事,右師(齊之貴臣,六卿之長)王往吊,一進門,就有人趨前與之交談,入座後,還有人跑到他的旁邊獻殷勤。孟子當時也在場,他們原本相識,卻“獨不與言”。右師不悅,怪他有意簡慢。孟子聽了,說:《禮》雲:“朝廷不曆(跨)位而相與言,不逾(越)階而相揖也。”我是依禮而行。也是在齊國,齊王饋贈百鎰上好的黃金,孟子拒絕接受。弟子陳臻詰問,答曰:這筆錢送的沒有理由。沒有理由送錢,等於用賄賂收買我。哪裏有君子可以拿錢收買的呢?

孟子這樣做,不隻是維護一己的身份與尊嚴,而是代表了士這一階層的群體自覺,體現著士的主體性。當代著名學者牟鍾鑒認為,孟子最大的貢獻,是確立士人的獨立品格,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升華了士人的精神境界,為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確立了一種較高的標準。在知識分子的操守、氣節方麵,孟子的影響似乎比先師孔子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