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6.危機四伏:鮮奶粉成了父母心中懷疑的唯一“真凶”(2 / 3)

我現在唯一能夠向您講的,還是對不起!

鮮鮮公司董事長,姚笑冬。

2010年6月。

楊笑梅參與了部分策劃,她又幫著聯係幾家媒體,要把有關這次危機事件做個公開透明的報道,從另一方麵幫著滅這個火。

第二天上午,楊笑梅采訪了那位父親。在醫院門口,她看到女嬰圓圓的爸爸匆匆地從兒童醫院出來,楊笑梅上前,同他一起看各項檢查結果,檢驗單上顯示,圓圓的雌二醇含量為2.0pg/ml,在參考值裏標注的是:1-6歲參考範圍是2.1-13.5pg/ml。也就是說這個結果說明鮮鮮奶粉並不足以引起性早熟。

楊笑梅稱這位年輕的父親為老弟。

老弟,女兒的身體最重要,所以選擇奶粉是關鍵,我從網上搜集了一些有關孩子們的飲食方法,你看,這上麵有從3個月到10歲這個年齡段的健康飲食方法,你可做個參考,我打印了幾張,留給你。

謝謝大姐!這位父親感動地對楊笑梅說。

謝啥,我給你留個電話,如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的,你不用客氣,我肯定會盡力幫忙。

好,好!太謝謝你了!

下午一上班,楊笑梅采訪了本省主管食品安全的領導。

一見麵,這位領導就對楊笑梅說,鮮鮮公司動用了什麼手段進行危機公關,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但衛生部門的檢測報告卻實實在在地為鮮鮮公司做了最好的證言,可以說,這次鮮鮮公關搞得太成功了。

是態度!任何危機事件,態度是公關的關鍵!楊笑梅回答說。

這位領導點點頭,嗯,對,態度,態度很重要啊!

鮮鮮的危機暫且得到了控製,可百姓對當前的危機事件還是心有餘悸。網上大量的安全事件報道讓楊笑梅意識到,當前社會上潛藏著兩大危險,一是生存上,二是食物上。

安全隱患已成為整個社會的重要問題,它不但考驗著政府而且還關乎著某些企業的存亡。楊笑梅認為:作為媒體要起到輿論監督作用,作為公關媒體更應當為社會擔當一份責任。

第二天,楊笑梅給高強打電話,說,我想以《公關安全與公共關係》為第七期的策劃主題,把鮮鮮乳業這次事件列入到策劃內容。

高強說,你總是做到我前麵。

楊笑梅對高強說,不衝突,你們公關公司可以此作為公關案例,先由我們《公關》雜誌發表一下,然後可向各媒體和有關企業做個推廣。高強風趣認真地對楊笑梅說,這個案例由我公關公司做,暫不刊發,我還要拿這個案例去參評公關案例的獎項呢,你們雜誌可從其他角度做,不過我可以寫一篇有關公共安全的文章。

小氣鬼是高……高強。

嗬嗬……

楊笑梅把策劃思路和編輯部的人員溝通了一下,把選題方案交給史森總編。

史森總編批示:同意。

接著,楊笑梅開始了忙碌的收集資料和采訪。

公共安全已成為目前社會上一大焦點。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危機的地球上,水危機、地危機、食品危機、環境危機、自然災難……各種無常而又頻繁的災難迅速而又廣泛地波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公共安全日益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從2003年“非典”到近年來爆發的禽流感;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到甘肅舟曲的泥石流;從王家嶺煤礦透水到豐田召回事件;從三鹿奶粉到聖元奶粉的激素門;從手機竊聽器到大量的個人信息泄漏……一係列事件似乎無時不在提醒我們,我們離不安全到底有多遠?

楊笑梅還沒正式動筆,高強就給傳來他的文章。真快啊。

她點擊文件,閱讀了一段:在“風險社會”時代,政府應該自覺承擔起維護公共安全的主體角色,建立健全的城市公共安全體係,特別是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公共安全管理預案。這樣,不管什麼樣的公共安全危機發生,政府都有應對危機的完備組織體係和應對策略。一旦危機發生,立即啟動預案,能提高危機處理的效率……

高強的文章以預防為主線,這件事也不能少了PR界的杜迎雪的觀點,楊笑梅打電話給杜迎雪。

第二天,杜迎雪通過Q傳來她的觀點:“海恩法則”強調,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要消除一起嚴重事故,必須提前防控1000起事故隱患。“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將安全工作重點從“事後處理”轉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督”上來,是堵塞安全生產“致命漏洞”的有效措施……

電腦前楊笑梅翻看著網友們戲評:吃腐竹和豆腐讓我們知道了吊白塊,吃魷魚和海參讓我們知道了福爾馬林,吃辣椒醬和鴨蛋讓我們知道了蘇丹紅,喝奶粉吃奶糖讓我們認識了三聚氰胺,吃蔬菜水果讓我們認識了氨基甲酸酯,喝白酒吃火腿讓我們認識了敵敵畏……中國人自學成才,個個都成了“化學家”。

楊笑梅看著這一字字一句句隱患文字,她自己不寒而栗。她想到了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有一段名言:一個公民的自由是一種心境的平安狀態,這種心境的平安狀態,是從人人認為他本身是安全的這個角度出發的,要想享有這樣的自由,就必須建立一個這樣的政府:在它的統治下,一個公民不懼怕另一個公民。這段話聽起來拗口,但事實上這部著作中所倡導的“安全”,在近兩百年的今天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數民眾難以獲受的福祉。

這個社會怎麼了?楊笑梅的眼裏竟有一些霧氣。

前一陣陳衝爆出“棄子門”;今年,打工皇帝唐駿再接再厲,被方舟子引出“學曆造假門”;眼下,郭德綱入局“打人門”……一扇扇“門”舉不勝舉,而開啟這一扇扇門後,就可能意味著很多名人積累了多年的品牌影響力在瞬間瓦解。名人和企業及商品的品牌一樣,具有品牌效應,麵對危機,都應該以科學有效的危機公關策略來渡過危機,否則,和企業公共關係危機一樣,處理不當都可能使一個品牌萬劫不複,損失慘重。

楊笑梅看到這裏,以這些事件,從客觀角度為鮮鮮乳業寫了一篇長達8000字的文章,作為第七期的策劃內容的一篇專題報道。

完稿後,她打電話給姚笑冬,文章傳真過去,沒幾分鍾得到的意見是,不同意刊發。

為什麼呢?楊笑梅給姚笑冬打電話,不接。又打,不接。再打,拒接。隨後,發來短信息,八個字:此事件不宜再擴大。

楊笑梅犯難了。

她想做姚笑冬的思想工作,用什麼法子呢?

她找到了高強,高強說這個姚笑冬有個強脾氣,別發了唄。

楊笑梅說不行,一定要發。

楊笑梅也有個擰勁,她發信息給姚笑冬,試圖說服。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一直沒有得到姚笑冬的回音。

楊笑梅始終聯係不上笑冬。版已排好,二校已經結束,稿子是否替換?編輯部就等楊笑梅最後的定稿。

怎麼辦?楊笑梅決定,得直接去公司找他。

她打車來到姚笑冬的企業。可是,秘書說姚總已好幾天沒來公司了。

楊笑梅說我在會議室等等,可以嗎?秘書端上一杯茶遞到楊笑梅手裏,說,可以。

她打量著這個辦公室,鮮鮮企業的小會議室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變化,隻是那盆君子蘭花已不再盛開,她感覺房間的光線有些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