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試飛員來講,恐懼和緊張是兩個概念。C919機組成員早已把國家的選擇、光榮的使命牢固植入心中,毫無一絲恐懼之念。但是,緊張是不可避免的。5人機組當然聽不到地麵潮水般的歡呼聲,也看不到電視屏幕前萬眾激動喜悅的笑臉,他們隻有一個信念,衝過“魔鬼三分鍾”,成功首飛。

由於起飛時的3分鍾和著陸時的3分鍾最易發生意外,所以業內俗稱“魔鬼三分鍾”。當你乘坐飛機時,起飛之前乘務長首先進行安全提示的第一句話就是“請係好安全帶”,接著乘務員開始逐排檢查,就是這個道理,著陸時同樣。C919離地後,機組人人臉上露出了笑容,第二分鍾,嚴峻的考驗來了,雲層低且厚,機長蔡俊果斷穿雲直上,破開雲霧,白雲之上,一片朗亮藍天。

“魔鬼三分鍾”過去了,飛機繼續爬升,平飛,依次做試驗項目,例如和伴飛飛機會合、並飛,脫離與監控指揮大廳的通話,按航路返回。這時候需要高強度的專注力,並井然有序地通過各項手動操縱給飛機下達不同的指令,比如配平,就是控製飛機的俯仰姿態持續保持在一個平麵。配平需要多次的手動操作調整,很難一次性完成,然而由於C919卓越的性能,配平的效率很高,機長蔡俊表示得益於飛機優異的設計理念,以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飛行經驗,轉彎的俯仰也流暢完成。

C919大型客機前方有一架伴飛公務機,伴飛飛機有幾個作用,首要是領航、氣象觀測,例如雲層的高度、厚度以及雲層氣流,這些具體數據都需要實時準確監測,普通天氣預報是做不到的,伴飛飛機通過無線電將數據及時傳達給C919。另一個作用就是如果C919飛行中出現一些事先沒有意料到的狀況,它領航C919到備用機場。總體來說就是提供保障,例如無線通信失靈導致與地麵指揮聯係中斷,可以引導返航。伴飛飛機的機組人員可以近距離獲取飛機在不同高度、角度等物理環境下的外部數據和信息。

除了為C919充當開路先鋒之外,伴飛飛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供視頻信號,飛行過程中,伴飛飛機與C919的距離保持在1公裏左右。

快著陸時,雲層升高變厚,一團雲恰巧在C919下降時被風吹過來,層高隻有五六百米,太低了。對於雲層的這個高度,機長必須馬上做出判斷:是在雲層上緩緩降落,還是衝破雲層降落?兩者各有利弊:選擇在雲層上,看不到跑道,但可以及時應對氣流狀況。如果在雲層下飛,雖然看得見跑道,但是留給“魔鬼三分鍾”的時間又不夠,一旦出現險情,反應時間隻有20秒。機組人員商定,決定在雲下飛,因為他們已做過預案,飛機的狀態一直很好,並且對蔡機長的駕駛技術有信心,對C919性能質量有足夠信心。在默契的協作下,C919比平日模擬飛行演練提早一分鍾落地,平穩而流暢的落地獲得最高級別的評價。

C919大型客機首飛時間1小時19分鍾,“119”與C919數字巧合,長長久久,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紀錄。C919首飛著陸還有一個奇跡,就是著陸十分完美,非常平穩,飛機擦著地麵著陸。通常高水平的機長,大概20個航班也隻有一個這樣的完美著陸,非常難得。當時天氣條件不好,這個奇跡的出現原因有兩點:飛機性能好,機長技術水平高。

C919大型客機安全度過了“魔鬼三分鍾”,以一個完美高超的著陸動作,緩緩落地,向首飛儀式主席台滑去。浦東機場旁邊的一塊坡地上站了數百名扛著“長槍短炮”的媒體記者和“飛友”,他們是在前一天禁嚴之前占據有利地形的,度過了難熬的不眠之夜,度過了漫長的推延等候,拍下了C919衝天而起的英姿、凱旋的倩影,值了!機長蔡俊看到這個場景,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