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放在自由的前麵(1 / 3)

當然,我對陳銓也並不陌生。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讀大學時就已經知道了陳銓,但出現在我們所學習的現代文學史上的他卻是一個“反動文人”,其原因即在於他是四十年代擁護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戰國策”派的主將,而且,還寫下了歌頌國民黨特務抗日的話劇《野玫瑰》。這既是為虎作倀,也是為法西斯主義張目。不過,那時我們已經開始對教科書上的東西將信將疑,因為好奇,就找來他的《野玫瑰》翻了翻,雖然覺得《野玫瑰》裏的人物設置比較奇特,首先就是為抗日不惜使用“美人計”嫁給漢奸王立民的國民黨美女間諜“野玫瑰”夏豔華,其次,就是漢奸王立民不僅對夏豔華有情有義同時還愛女如命,還有就是王立民的內侄劉雲樵,這個家夥更出人意料,他竟然既是夏豔華的前男友也是個潛伏的國民黨特務,更不用說由這三個人的“三角戀”加上“諜戰”所掀起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情節了。可當時我正處於那種讀書不求甚解的年齡,而且我對各種西方的哲學和文學理論更感興趣,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則停留在浮光掠影上,並不願深究。那時,校園很流行薩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書,而由三聯書店出版周國平翻譯的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更是幾乎人手一冊。這不僅是由於尼采的文章猶如散文詩一樣優美,充滿了格言與警句,很對文學係的人的胃口,關鍵是他所倡導的那種酒神精神也很符合當時大家追求個性的需要。但可惜的是,當時我們並沒有把陳銓和尼采聯係在一起。當然,在那個時代,就是把陳銓和尼采聯係在一起,多半給人的印象也是負麵的。就像那時我們雖然知道“學衡”派,知道吳宓,可也是作為魯迅在《估學衡》中所貶斥的反麵角色出現的,“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決不會認為吳宓等人所倡導的“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的“學衡”精神有何可取之處。而老師給人的印象尚且如此,他的弟子陳銓就更不要說了。

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陳銓也曾是尼采的粉絲。從30年代起,他陸續寫了《從叔本華到尼采》(1936),《尼采與近代曆史教育》(1937),《尼采的思想》(1940)等多篇文章,以係統介紹尼采的思想。更重要的是,1940年4月,陳銓與一同任職於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好友雷海宗,賀麟,林同濟以及何永佶等人創辦了《戰國策》半月刊,主張在抗戰這樣的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要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而這個觀念背後就有尼采的影響,如《戰國策》的“啟事”中即言:“本刊自出版以來,蒙社會人士不吝指教,且拳拳以本刊主旨及發刊詞垂詢。本社同人,鑒於國勢危殆,非提倡及研討戰國時代之’大政治’(high politics)無以自存自強。而‘大政治’例循‘唯實政治’(real politics)及“尚力政治”(power politics)。’大政治’而發生作用,端賴實際政治之闡發,興乎’力’之組織,’力’之馴服,’力’之運用。本刊有如以’交響曲’(symphony),以’大政治’為’力母題’(leitmotif),抱定非紅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國家至上之主旨,向吾國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勝利之途邁進。此中一切政論及其他文藝哲學作品、要不離此旨。”(季進,曾一果,《陳銓:異邦的借鏡》,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58頁)而從這段短短的文字裏,明顯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這其中既有尼采對“強力”的推崇,更有對其所言的“大政治”(great politics)的改造和引伸。從中亦可看出,陳銓希望在二十世紀這個新的“戰國時代”裏,中華民族能夠通過這場戰爭汰舊革新,激活我們這個老舊民族的生氣,如鳳凰涅槃一般重獲新生。這其實也是他的朋友們共同的心願,如雷海宗在《此次抗戰在曆史上的地位》裏亦認為,“這(抗戰)可說是我們休養生息了兩千年的元氣,至此拿出與亙古未有的外患相抗。”(溫儒敏,丁曉萍,《時代之波:戰國策派文化論著輯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第165頁)而何永佶這位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把這個觀點說得更是形象,他在《大政治》一文中指出中國那種認為天下是個“信義和平”的世界是個“小政治”(low politics),或“金魚缸裏的政治”,但國際政治乃是“大海裏的政治”,即“大政治”,“不能偉大,便是滅亡”。中國已如離開魚缸的金魚,在大海裏麵對各種凶猛的海獅,海豹之類,自然當奮力抗爭。而在《戰國策》的一眾人等中,真正有能力將此“主旨”化為文藝作品的就是陳銓。作為吳宓的愛徒,早在清華讀書時陳銓就已顯示了自己的文學才能,後又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如《革命前的一幕》,《天問》等,他的那篇在抗戰中享譽一時的《野玫瑰》就是在此種背景下產生。

當然,我對陳銓也並不陌生。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讀大學時就已經知道了陳銓,但出現在我們所學習的現代文學史上的他卻是一個“反動文人”,其原因即在於他是四十年代擁護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戰國策”派的主將,而且,還寫下了歌頌國民黨特務抗日的話劇《野玫瑰》。這既是為虎作倀,也是為法西斯主義張目。不過,那時我們已經開始對教科書上的東西將信將疑,因為好奇,就找來他的《野玫瑰》翻了翻,雖然覺得《野玫瑰》裏的人物設置比較奇特,首先就是為抗日不惜使用“美人計”嫁給漢奸王立民的國民黨美女間諜“野玫瑰”夏豔華,其次,就是漢奸王立民不僅對夏豔華有情有義同時還愛女如命,還有就是王立民的內侄劉雲樵,這個家夥更出人意料,他竟然既是夏豔華的前男友也是個潛伏的國民黨特務,更不用說由這三個人的“三角戀”加上“諜戰”所掀起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情節了。可當時我正處於那種讀書不求甚解的年齡,而且我對各種西方的哲學和文學理論更感興趣,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則停留在浮光掠影上,並不願深究。那時,校園很流行薩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書,而由三聯書店出版周國平翻譯的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更是幾乎人手一冊。這不僅是由於尼采的文章猶如散文詩一樣優美,充滿了格言與警句,很對文學係的人的胃口,關鍵是他所倡導的那種酒神精神也很符合當時大家追求個性的需要。但可惜的是,當時我們並沒有把陳銓和尼采聯係在一起。當然,在那個時代,就是把陳銓和尼采聯係在一起,多半給人的印象也是負麵的。就像那時我們雖然知道“學衡”派,知道吳宓,可也是作為魯迅在《估學衡》中所貶斥的反麵角色出現的,“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決不會認為吳宓等人所倡導的“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的“學衡”精神有何可取之處。而老師給人的印象尚且如此,他的弟子陳銓就更不要說了。

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陳銓也曾是尼采的粉絲。從30年代起,他陸續寫了《從叔本華到尼采》(1936),《尼采與近代曆史教育》(1937),《尼采的思想》(1940)等多篇文章,以係統介紹尼采的思想。更重要的是,1940年4月,陳銓與一同任職於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好友雷海宗,賀麟,林同濟以及何永佶等人創辦了《戰國策》半月刊,主張在抗戰這樣的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要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而這個觀念背後就有尼采的影響,如《戰國策》的“啟事”中即言:“本刊自出版以來,蒙社會人士不吝指教,且拳拳以本刊主旨及發刊詞垂詢。本社同人,鑒於國勢危殆,非提倡及研討戰國時代之’大政治’(high politics)無以自存自強。而‘大政治’例循‘唯實政治’(real politics)及“尚力政治”(power politics)。’大政治’而發生作用,端賴實際政治之闡發,興乎’力’之組織,’力’之馴服,’力’之運用。本刊有如以’交響曲’(symphony),以’大政治’為’力母題’(leitmotif),抱定非紅非白,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國家至上之主旨,向吾國在世界大政治角逐中取得勝利之途邁進。此中一切政論及其他文藝哲學作品、要不離此旨。”(季進,曾一果,《陳銓:異邦的借鏡》,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58頁)而從這段短短的文字裏,明顯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這其中既有尼采對“強力”的推崇,更有對其所言的“大政治”(great politics)的改造和引伸。從中亦可看出,陳銓希望在二十世紀這個新的“戰國時代”裏,中華民族能夠通過這場戰爭汰舊革新,激活我們這個老舊民族的生氣,如鳳凰涅槃一般重獲新生。這其實也是他的朋友們共同的心願,如雷海宗在《此次抗戰在曆史上的地位》裏亦認為,“這(抗戰)可說是我們休養生息了兩千年的元氣,至此拿出與亙古未有的外患相抗。”(溫儒敏,丁曉萍,《時代之波:戰國策派文化論著輯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第165頁)而何永佶這位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把這個觀點說得更是形象,他在《大政治》一文中指出中國那種認為天下是個“信義和平”的世界是個“小政治”(low politics),或“金魚缸裏的政治”,但國際政治乃是“大海裏的政治”,即“大政治”,“不能偉大,便是滅亡”。中國已如離開魚缸的金魚,在大海裏麵對各種凶猛的海獅,海豹之類,自然當奮力抗爭。而在《戰國策》的一眾人等中,真正有能力將此“主旨”化為文藝作品的就是陳銓。作為吳宓的愛徒,早在清華讀書時陳銓就已顯示了自己的文學才能,後又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如《革命前的一幕》,《天問》等,他的那篇在抗戰中享譽一時的《野玫瑰》就是在此種背景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