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餘年共旅程(1 / 3)

這就是所謂的英雄相惜,而無論是費孝通把吳壽彭戲稱為“稀有金屬”,還是徐複觀認為其活著“對於中國文化定會有貢獻”,都是基於對他的深入的了解所發的肺腑之言。隻不過前者是基於對其能力的認可,後者是對其誌向的認同。當然, 對於吳壽彭本人來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對亞裏士多德著作的翻譯。作為國內最早從希臘語係統翻譯亞裏士多德著作的譯者之一,吳壽彭可謂篳路藍縷,有許多經他翻譯厘定的詞義現已成為通行之專名,如“共和政體”,“平民政體”等,對於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早有方家評述,本文已無須多言。而且,他的譯文不僅準確生動,流暢自然,還頗有古雅之風。如《政治學》中亞裏士多德曾引希西沃圖《作業與時令》一詩來說明先民由家庭而社會的發展過程,吳壽彭特地用格調高古的四言詩的形式將其翻譯出來,“先營家室,以其安妻。爰畜牧牛,以曳其犁。(《政治學》僅引此四句)奚奴相呼,群從春畦。日出而作,日暮而棲。霜露既滋,爰治甓瓻。四季徂遷,足飽蒸糜。人而怠荒,食儲終虧。民生在勤,勤則不饑餓。”(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6頁;《大樹山房詩集》,第152頁)讀來讓人對先民胼手砥足的生活油然而生一種質樸的感動,顯然,若無詩才,難成此譯。而吳壽彭就是個詩人,數十年來,他弦歌不絕,這從他晚年手訂的《大樹山房詩集》就可見出一斑,從1926年他大學畢業起,直至1987年去世,幾乎每年都有吟詠。故徐複觀直言其詩,“兄詩由宋詩轉出,自成一家之高格。”(《大樹山房詩集》,第245頁)當是知言。

而我覺得,吳壽彭的亞裏士多德翻譯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對原文所作的堪稱詳盡的箋疏。他的注釋的格式一般先引書中希臘原詞,對其進行訓詁,然後再引申開去對其詞性變化及後世的變體作出細致梳理。如他在《政治學》中對“公民”(Polites,波裏德)的注釋6060引出對其詞根Polis的解釋(下文中拉丁文為希臘文轉寫):

“波裏”(polis)這字在荷馬史詩中都指堡壘或衛城,同“鄉郊”(Demos)相對。雅典的山巔衛城“阿克羅波裏”(Aoropolis),雅典人常常簡稱為“波裏”。堡壘周遭的市區稱“阿斯托”(Asty)。後世把衛城、市區、鄉郊統稱為一個“波裏”,綜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賦有了“邦”或“國”的意義。 拉丁語status,英語state,德語staat。法語etat,字根出於sto-(“站立”),這個動詞變成名詞時的意義是“立場”或“形態”。拉丁語civitas字根出自cio-(“召集”),這個動詞變成名詞時,civis是“受征召者”,即“公民-戰士”,許多戰士集合起來所組成的隻能是軍隊或戰鬥團體。這些名詞,作為政治術語,稱為近代邦國,都同“polis”淵源相異。漢文在《五經》和《說文》中以“國”為“郊內的都邑”,“邦”為“封境”,這同“波裏”的字源和文義卻相近似;但“波裏”的內容又同中國古代和秦漢以後的“邦”,“國”,都不相同。近世以city-state(“城邦”)譯“波裏”較舊譯state為“邦”“國”比較合適。(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110頁,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110頁)

這就是所謂的英雄相惜,而無論是費孝通把吳壽彭戲稱為“稀有金屬”,還是徐複觀認為其活著“對於中國文化定會有貢獻”,都是基於對他的深入的了解所發的肺腑之言。隻不過前者是基於對其能力的認可,後者是對其誌向的認同。當然, 對於吳壽彭本人來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對亞裏士多德著作的翻譯。作為國內最早從希臘語係統翻譯亞裏士多德著作的譯者之一,吳壽彭可謂篳路藍縷,有許多經他翻譯厘定的詞義現已成為通行之專名,如“共和政體”,“平民政體”等,對於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早有方家評述,本文已無須多言。而且,他的譯文不僅準確生動,流暢自然,還頗有古雅之風。如《政治學》中亞裏士多德曾引希西沃圖《作業與時令》一詩來說明先民由家庭而社會的發展過程,吳壽彭特地用格調高古的四言詩的形式將其翻譯出來,“先營家室,以其安妻。爰畜牧牛,以曳其犁。(《政治學》僅引此四句)奚奴相呼,群從春畦。日出而作,日暮而棲。霜露既滋,爰治甓瓻。四季徂遷,足飽蒸糜。人而怠荒,食儲終虧。民生在勤,勤則不饑餓。”(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6頁;《大樹山房詩集》,第152頁)讀來讓人對先民胼手砥足的生活油然而生一種質樸的感動,顯然,若無詩才,難成此譯。而吳壽彭就是個詩人,數十年來,他弦歌不絕,這從他晚年手訂的《大樹山房詩集》就可見出一斑,從1926年他大學畢業起,直至1987年去世,幾乎每年都有吟詠。故徐複觀直言其詩,“兄詩由宋詩轉出,自成一家之高格。”(《大樹山房詩集》,第245頁)當是知言。

而我覺得,吳壽彭的亞裏士多德翻譯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對原文所作的堪稱詳盡的箋疏。他的注釋的格式一般先引書中希臘原詞,對其進行訓詁,然後再引申開去對其詞性變化及後世的變體作出細致梳理。如他在《政治學》中對“公民”(Polites,波裏德)的注釋6060引出對其詞根Polis的解釋(下文中拉丁文為希臘文轉寫):

“波裏”(polis)這字在荷馬史詩中都指堡壘或衛城,同“鄉郊”(Demos)相對。雅典的山巔衛城“阿克羅波裏”(Aoropolis),雅典人常常簡稱為“波裏”。堡壘周遭的市區稱“阿斯托”(Asty)。後世把衛城、市區、鄉郊統稱為一個“波裏”,綜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賦有了“邦”或“國”的意義。 拉丁語status,英語state,德語staat。法語etat,字根出於sto-(“站立”),這個動詞變成名詞時的意義是“立場”或“形態”。拉丁語civitas字根出自cio-(“召集”),這個動詞變成名詞時,civis是“受征召者”,即“公民-戰士”,許多戰士集合起來所組成的隻能是軍隊或戰鬥團體。這些名詞,作為政治術語,稱為近代邦國,都同“polis”淵源相異。漢文在《五經》和《說文》中以“國”為“郊內的都邑”,“邦”為“封境”,這同“波裏”的字源和文義卻相近似;但“波裏”的內容又同中國古代和秦漢以後的“邦”,“國”,都不相同。近世以city-state(“城邦”)譯“波裏”較舊譯state為“邦”“國”比較合適。(亞裏士多德,《政治學》第110頁,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