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編輯(3 / 3)

其實,宗仁發之所以能這樣做,並這樣做了,還有一種不為常人所知的作為一個好編輯的更深的襟懷在內。有件事讓我在無意中發現了他的這個很少對人提起的秘密。我記得好像是幾年前的一天深夜,我的朋友,作家海力洪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他惴惴不安地告訴我,他前幾天剛寄了一篇小說給宗仁發,當時覺得還可以,現在一看,卻發現實在是有失水準,所以,他想托我轉告宗仁發,他要撤回這篇小說。因為知道海力洪在寫作上對自己素來要求嚴格,我勸他先不要這麼魯莽。我向他建議,等我打個電話問問宗仁發,然後再決定是否撤回稿件。於是,我撥通了宗仁發的電話,在一番寒暄之後,問他對海力洪的那篇小說有何意見。宗仁發有個習慣,那就是談稿子時,從不遮遮掩掩。他坦率地對我說,海力洪的這篇稿子沒有反映出他的水平,有幾個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我沉吟了一下,正準備把海力洪想撤回這篇小說的打算告訴他時,他卻話鋒一轉,讓我轉告海力洪,他已經把這篇小說發排在下一期《作家》上了,很快就會出來。

聽到他的這番話,我感到非常吃驚,我還以為我聽錯了,因為我很難理解他的看起來似乎很矛盾的言行。所以,我來不及多想,立即把海力洪自己關於這篇稿子的意見告訴了他,並問他為何要這樣做。或許是沒想到我會問他這樣的問題,他在電話裏猶豫了一小會,才對我說,作為編輯,他接受一個作家的方式就像接受一個朋友一樣,就是說,要把作家作為一個朋友接受下來,而隻要接受這個朋友,那就不能隻接受他的優點,缺點也要接受才行,否則,就不是朋友了。其實,一個作家,有狀態好的時候,也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你不能隻接受他狀態好的時候寫的作品,狀態差的時候也要接受。

“實際上,”他頓了頓,好像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說法,“我覺得,看一個編輯是否合格,關鍵不在於他能否接受一個作家的好作品,還要看他能否接受一個作家的差的作品。”

我想了想,但卻什麼也沒有說。事實上,我也說不出來什麼。放下電話後,我馬上把宗仁發的話原封不動地告訴了海力洪。我以為他會說什麼,但電話裏隻傳來嗞嗞的響聲,海力洪在電話那頭就像我剛才一樣,什麼話也沒有說。他沉默了好一會,然後才輕輕地把話筒擱下。

十多年前,《收獲》的程永新先生在回憶自己的編輯曆程的文章《如果可以重新選擇》裏,曾談到他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個大編輯。而且,他說,雖然編輯這個職業在一般人看來如此枯燥,清貧,但如果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的話,他仍然會選擇這個職業。因為,文學事業需要一批古道熱腸的人。

什麼是大編輯?用程永新的話來說,就是做一個編輯,既要有古道熱腸的精神,還要對文學有一種真正的熱愛,並且,他的熱愛應該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今天,要是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個編輯,我認為,那宗仁發就是這樣的一個當之無愧的大編輯。其實,這話不必由我今天來說,當年,程永新先生在他的那篇文章裏談到他所尊敬的幾個編輯同行的時候,就特別提到了宗仁發。這當然是惺惺惜惺惺之語,但從中也可看出仁發在同行心中的影響和地位。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們這個時代,好的編輯就像那些古老的手工藝人一樣,也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在這個文學已轉變為新聞的時代,在金錢和利益的驅使下,各種名目的批評家們已頂替作家躍居前台,成為文學的代言人和化身,作家已漸漸成為幕後工作者,而本來就是幕後工作者的編輯更是退居到了不為人們所知的角落,更加不為人所知。

事實上,現在新的作家已經不需要前些年的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編輯,他們需要的隻是由“人咬狗”所引起的驚人的網絡點擊率和駭人聽聞的大事件而已。而新的編輯也早已不需要對文藝作品的洞見,他要的隻是對文學市場的讀者流行口味的一點點膚淺然而卻是有效的把握能力。用程永新的話來說,他們對文學已無熱情。當然,更不要說那種他所期待的對文學的那種“從血管裏流出來的熱愛了”。

可是,我覺得,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文學事業的發展,更需要宗仁發這樣的對文學充滿熱情的大編輯。很多時候,其實並不是作家和批評家在守護著文學的品格,而是這些大編輯們在堅守著陣地。

所以,需要他們的不僅僅是我們,而是文學。

2007-3-24於上海五角場。

2007年12月20日改於同濟大學中文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