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上官婉兒(2 / 3)

其實,上官婉兒被封為昭儀還與武則天有著一定的關係。有一天,武則天問上官婉兒張柬之這個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上官婉兒被她這麼冷不防的提問嚇了一跳,思索了一會兒才說道:“張柬之老奸巨滑,深藏不露。依奴婢看,此人初入朝時,便包藏禍心。但是,卻一直忍隱不發,他這是在尋找時機。奴婢實在不明白,以狄相國之忠正睿智,怎麼會看走了眼,力薦此賊呢?”

“不。”則天女皇搖搖頭,說道,“狄相國沒有看錯,張柬之的確是一位安邦治國的棟梁之材。他力薦張柬之,不僅是為了朕,也是為了顯兒。不過,他是讓張柬之在朕身後恢複皇唐,力保新主。張柬之早動手了一步,自有他的道理。但卻是一種失策,天下人將認為他是貪圖祿位。怎麼,聽說他們都封王了?”

“是的,陛下。張柬之、崔玄韋等5人同日封王。”

“異姓封王,非國家之福,亦非此5人之福。這個張柬之,雖然老道,但是與狄相國相比,還是差了一截子。‘器滿則傾’,這個王位,也是好做的嗎?朕當年就不敢封薛懷義和張氏兄弟為王。”

上官婉兒怕她傷心,不敢再繼續循著這個話題說下去。於是,她忙岔開話說道:“姚崇倒是忠正多情。聽說在皇上登基那天,他因思念陛下而放聲大哭。”

“嗯,這個姚崇朕沒有看錯,不僅抱經緯之才,而且有端方之品,他才是狄仁傑的真正傳人。他的哭,也不隻是個多情的事兒,怕也多少有點兒韜晦遠禍的意思,真智者也。”上官婉兒驚訝地睜大了眼睛,她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一層。

“婉兒,你看顯兒能掌好這個江山嗎?”武則天又問道。

“陛下,這個奴婢可說不好。”上官婉兒麵有難色地回答道。

“知子者莫如其母。顯兒遇事無主見,耳根太軟。但願他能信用張柬之等這些能吏,這樣的話才能使國家不至於出現什麼大的亂子。但是,就怕他們君臣不能慎終如始。如今朕老了,本來不想再管這些事了。但是,這卻是朕唯一的一塊心病了,怎麼也撂不下呀。”

“陛下,別說了,一切聽天由命吧。”上官婉兒疼惜地看著武則天說道。“婉兒,你跟了我20多年了吧?也該找個歸宿了。”

上官婉兒大吃一驚,一下子便跪倒在武則天的麵前:“皇上,陛下,您要趕奴婢走嗎?奴婢今生今世,絕不離開陛下。”

“傻孩子,朕怎麼舍得趕你走呢?但是,朕的來日不多了,如果不把你安排好,朕如何能夠瞑目呢?以你的冰雪聰明,又在朕身邊曆練了幾十年,也是見過大世麵,諳熟朝中政事的人。朕想了,你該去輔佐當今皇上,保江山,守社稷,造福祉於天下庶民,也好青史留名。你收拾一下,明天便入宮,先做皇上的昭儀。朕二次入宮的時候,就是先當的先帝的昭儀。”

“奴婢怎敢與陛下相比,陛下是巍巍泰山,奴婢隻是一粒沙石。不,奴婢絕不離開陛下。”

“好了,就這樣吧。你入宮之後,還可以隨時來陪朕嘛。”

數日之後,中宗皇上尊武則天旨意,將上官婉兒納入後宮,並封為了昭儀。上官婉兒走了之後,武則天更加感到孤獨和寂寞了,但是,在她心中卻是高興的。因為她又了卻了一樁心願,而且還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既安排了上官婉兒,同時,又為當今皇上增添了一條更加強有力的膀臂。

上官婉兒曾經還和相貌不俗的武三思有過私情。後來,為了保住武氏家族日漸衰微的地位,也為了武家和李家能夠像武則天所希望的那樣世世代代交好下去,她作出了一個決定:要武三思去伺候韋後。

經過上官婉兒這一穿針引線,很快便促成了“好事”。後來,得益於武三思的加入,韋後在朝中的勢力大增。此後,中宗的權力也幾乎被架空了。

武三思在得到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後,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袁恕己、桓彥範、敬暉和崔玄韋五王,韋後也漸漸有了武則天在武後時期的氣焰。此後,上官婉兒為了保住武三思的地位,在所草擬的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她的這種行為引起了太子李重俊的強烈不滿。

那是在景龍元年七月,李重俊與左禦林大將軍李多祚等聯合,假傳聖旨,調用左禦林軍及精騎300多人,夜半時分,兵分兩路直撲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第。一鼓作氣誅殺了武三思及其親黨十幾人,接著,他們又帶著這些士兵,直奔肅章門,想要鏟除韋皇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得知了這個消息後,急忙前往中宗和韋後的住處商量對策。她對兩人說道:“看太子這架勢,是要先殺我上官婉兒,而後再殺皇後和皇上。”韋後和中宗聽後又驚又氣,在內殿來回踱步。但是,此時的當務之急是找個地方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