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3 / 3)

定安帝聽完,笑道:“你母後跟我說,憑誰對咱們衷心,比不過你舅舅家人,這梅仁是霍家舉薦的,總比外頭可靠。怎麼我皇兒的意思,竟是不信你母家舉薦的人不成?”

太子卻道:“雖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父皇且想想,這梅仁投靠了南安王家,第一個感激的自然是南安王,說不得在他心中第二個才是父皇呢。可是陳師兄不但師出名門,狀元之才,真才實學遠勝梅仁不說,算來還是兒臣的同門師兄,父皇提拔陳師兄,陳大人第一個感激的就是父皇,父皇且想想,這二人究竟提拔誰更好?這些年,霍家也舉薦了太多的官員,兒臣說句誅心的話,父皇就不怕他們將來挾天子以令諸侯?”

定安帝聽了有理,便遲遲未下決斷。誰知霍皇後知曉如今定安帝反應慢,做事難免優柔寡斷,向來是靠著別人拿主意。若不是自己搶先將主意拿了,皇上必是聽林如海諫言。雖然霍皇後知曉定安帝能夠順利登基,全靠林如海一路保駕,卻也因聽了南安太妃的讒言,覺得不能讓林家一家獨大,因而越發扶持霍家。

霍皇後見翰林院掌院學士一職遲遲定不下來,少不得多吹了幾次枕旁風。定安帝被她吹得煩了,反而越發覺得太子說得有理,不但升了陳墉為翰林院掌院學士,還一連數日都不去霍皇後宮中。如今得寵的是個年輕張姓貴人,定安帝已經下旨晉升張貴人為嬪。

霍皇後兩頭失落,才收斂起來,梅仁這當口得知自己沒升上去,再去尋霍家的時候,正是南安太妃到宮裏見皇後,受了霍皇後的氣出來。梅仁這個時候撞上槍口,自然熱臉貼了冷屁股,遭了一頓冷遇。

南安太妃得知霍皇後失了寵,心慌得什麼似的,少不得四處尋了美貌女子,好送入宮中好與張嬪抗衡。

南安太妃無非是那些下作手段,前世南安郡王戰敗,也是強認探春做義女和親,今世自是一樣手段。她自己倒是膝下有個郡主,偏舍不得送給又老又笨的定安帝,少不得四處尋了美貌姑娘,仗勢認作老南安王舊部的義女,借了身份參加小選,再送到霍皇後宮中,徐徐圖之。

聽聞賈家有幾個美貌姑娘,南安太妃還到牟尼院去看了一趟。見了妙玉、探春、惜春三個姑娘,個個都是好的,南安太妃不禁心動不已,不過這三位姑娘都是明白人,心中無人情願。

南安太妃還欲強求,了緣大師卻出來宣了佛號說:“進我山門,無論王妃、貧民,皆是施主,若貧尼說話有所衝撞,太妃勿怪。”

了緣大師素有神尼之名,先天演數極為精準,南安太妃素信神佛,倒不敢衝撞,因而笑道:“了緣師傅有何指示,隻管直言。”

了緣大師又宣了一聲佛號,才說:“太妃慈愛,欲帶貧尼幾位俗家弟子得富貴,原是她們的福氣。隻這貧尼這幾位弟子佛緣未了,入紅塵有違天道,隻怕招來禍患。她們福薄命淺沒有什麼,隻怕連累相助之人。”

前兒霍煉到牟尼院偷窺冒犯,世人皆傳霍煉遭了報應,被天外飛石打瞎了一隻眼睛。後來查足跡,又查到霍煉自己院中,南安太妃也不禁信了報應之說。如今聽了了緣師傅一席話,南安太妃再不敢仗勢強求妙玉等人。

想到霍煉,南安太妃不禁想到霍煉回京路上買來的美貌丫頭描圖。這霍煉雖然好色無度,卻是個慣會來事,會討好人的。見了描圖花容月貌,且極乖巧伶俐,進京之後就將描圖送給了南安太妃。他因此討得了南安太妃的歡心,越發仗勢欺人,還是後來傷了眼睛才收斂了。

因而描圖倒一直在南安太妃房裏伏侍,不過南安太妃想著這樣路上買來的丫頭,不知根不知底的,便沒將描圖提到跟前兒,不過是放在院子裏頭做些摘花養雀兒的事。如今南安太妃因霍煉想起描圖來,命人傳了描圖來,隻見其貌若春花,皎如秋月,身段婀娜,果然極極貌美出挑。

霍皇後是南安郡王的姑姑,算來是自己的大姑子,南安太妃倒是沒臉認了描圖做義女,又送去和霍皇後相爭。於是命描圖認了大司馬賈雨村做義父,取名賈苗,小選時送入霍皇後宮中。霍皇後見了麵前這女子原是霍家一個侄子路上采買的,不禁心中稱奇。這賈苗的品貌自是不說,連其氣度都是不凡,竟有些像大家出身。

賈苗自稱不記得家鄉來曆了,在被發賣前,每日皆有師傅來教琴棋書畫,坐臥彈唱皆有規矩,一個不對便要挨打罰不吃飯,時間久了,便都學了一些技藝在身,坐臥起立也是極有規矩。

賈苗的出身,南安太妃也是查過的,原是揚州一個鹽商的幹女兒,俗稱揚州瘦馬。後來那鹽商因和甄應嘉勾結,販賣私鹽落了罪,那時候這女子不過十歲出頭,在鹽商落罪後漂泊幾年,不知怎麼又落在拐子手裏。後許是因這女子著實生得太好了,拐子將其送入京中想賣個好價錢。

霍皇後品度賈苗品格,竟是要越過張嬪去。定安帝雖然和霍皇後生了嫌隙,但每月初一十五,定安帝依舊是到皇後宮中的,霍皇後有的是時間將賈苗薦給定安帝。這賈苗也著實出挑,竟是入了定安帝的眼,沒幾日,定安帝就拋開張嬪,成日獨寵賈苗一人。

黛玉到霍皇後宮中請安,也見過賈苗幾次,總覺其氣度不凡,像是受過大家教導的。黛玉也跟太子說過這賈苗恐有貓膩,隻賈苗得寵之後,定安帝越發對霍皇後言聽計從,太子忙於暗中和霍家較勁,也沒抽出手來徹查賈苗之事。

如此過了半年,幾場秋雨一下,天氣漸漸涼了下來,定安帝一時不慎感染了風寒。原以為不過是吃幾劑藥,好生將養的事,不想定安帝這病竟漸漸成了大症候,太醫院幾位太醫束手無策,定安帝就此一病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