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幹反了,李世民的機會來了,對付這樣的小角色,李世民一個小手指頭就夠了,然而對李世民而言,更關鍵的是,太子不可信任了,那麼自己的機會就來了。
接到老爹的召喚,李世民大步流星的趕到了老爹麵前,李世民曰:“文幹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上曰:“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資治通鑒》)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李世民期盼多年的變局終於在這次小規模的叛亂中發生了,隻要擒下楊文幹,自己就是新太子!
李世民興衝衝的出發了,在他的眼前,皇位已經在向他招手,隻要滅掉楊文幹,平息太子建成引發的叛亂,那麼他就是大唐的儲君!
然而,世上的事總是充滿了變數,在李世民出軍之後,一場圍繞著太子建成的救贖也隨之展開。
齊王李元吉,寵妃尹德妃,張婕妤,這些受過建成好處的人開始在李淵麵前為太子建成說情,與此同時,隋唐兩朝的老油條,侍中封德彝也在政府中網絡一幹人等為太子建成說情,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說的人多了,李淵的耳朵裏也聽出了老繭,同時也聽到了心軟,畢竟建成已經當了七年的太子儲君,除了這次疑點重重的疑似叛亂,建成的表現一直很好。再者前朝楊勇的悲劇就在自己眼前發生,難道自己也要步姨父的後塵們?廢錯太子,可是要動搖國本的!
幾天後,李淵的態度發生了逆轉,不再提廢太子的話題,反而解除建成的軟禁,派遣回長安繼續居守,就當一切從來沒有發生過。
然而,發生的終究發生,這一切又怎麼解釋呢?李淵的解釋是“兄弟不睦,相互指責”,本著凡事都有替罪羊的原則,這次事件李淵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是他們攛掇兄弟不和,三個人一起上路吧,流放巂州,別忘了替李淵給可達誌帶個好。(終於湊齊一桌麻將了)
數天後,李世民出軍進逼楊文幹據守的慶州,楊文幹全軍抵擋不住,全線崩潰,楊文幹本人被部將刺殺,人頭被送給李世民,這場小規模判斷,剛開了頭,就結了尾。
回軍的路上,李世民得知父親變卦的消息,心中隻能一聲歎息:又白忙活一場!
其實,說到底,楊文幹謀反就是一件迷案,疑點重重,我們目前看到的材料來自《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這三種資料一致宣稱楊文幹謀反,事實上,楊文幹的謀反動機又在哪裏呢?難道是太子建成想提前登基?難道太子建成已經感受到來自李世民的壓力?即使太子建成占據京城,外有楊文幹策應,然而這樣的勝算有多大呢?隻要李淵一紙詔書,建成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難道建成從來沒有想過這一點嗎?
從相關資料來看,當時建成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親眼目睹前朝廢儲的李淵在儲君的問題上更加謹慎,因為前朝的悲劇曆曆在目。
然而從李淵最後對此事的處理來看,李淵的結論是“兄弟不睦”,這個結論值得玩味,而三個替罪羊也很有意思,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來自東宮,屬於建成的部屬,而天策兵曹參軍杜淹則來自秦王府,屬於李世民的陣營,李淵如此處理,實際就是將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打五十大板!
就此,從隱晦的史實中可以做出一個假設:楊文幹謀反其實是李世民的一個反向策劃!
事實的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
太子建成和楊文幹確有內外呼應的企圖,但僅僅是企圖,而洞悉這一切的李世民在送鎧甲的爾朱煥和橋公山身上做了手腳,讓這次原本普通的送鎧甲事件升級成了謀反(除了楊玄感,誰會在謀反前連鎧甲都湊不齊)。同時征召楊文幹到行宮對質的宇文穎也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的一個棋子,這個人徹底點燃了楊文幹的謀反之火。
由於年代的久遠,史實的隱晦,曆史的真相已經永遠的被掩蓋在歲月的浮塵之中,我們隻知道,“楊文幹謀反”的最大贏家原本是李世民,隻不過到最後,李淵將兩個皇子各打了五十大板,這場疑似叛亂楊文幹被殺,宇文穎被斬,王珪、韋挺,杜淹被流放,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各自虛驚一場,僅此而已。
然而,兄弟相爭,一旦開始,就不會結束,隨著第一回合的戰平,第二回合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