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啟豐聽說此事,趕緊把剃頭匠叫到家中。剃頭匠見彭啟豐親自叫他,以為大禍臨頭,嚇得畏縮不前。彭啟豐向剃頭匠拱手施禮,向他誠懇賠罪,說:“我兒子無知,冒犯了你這位高鄰,這是我的過錯。官職大小,這是朝廷裏的事情,住在家鄉,哪裏論什麼官職高低呢?”
接著,彭啟豐特意寫了一副對聯給他,希望他原諒其子的過錯。剃頭匠未料到事情會這樣,再看那幅對聯,上下聯都是彭啟豐親自落款,是真心實意地送他的,他感動萬分。
此事在地方上傳開後,人人都敬佩彭啟豐的肚量。
做官的人身在高處,往往是人們注意的目標,群眾多把目光投向你,你的一舉一動均受到他們的注意。是否寬容地對待他人,他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他們對你的言行舉止都是很挑剔的,稍有不慎,別人就會抓住你的把柄。所以,寬以待人,也是深得人心,搞好與群眾的關係的重要方法之成大事者必大度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無不具有寬容的氣度。寬容的人與人交往中容易讓人感到安全,隨和的性情會放鬆對方的戒備而有利於交流真情實感。
對當代人來說,寬容是必要的性格修養之一。因為想要取得事業的成功,非得有大多數人的支持不可,這就要寬容些,以團結下屬,搞好上下級關係。
明代中期以後,朝政是非,烏煙瘴氣,朝野有氣節之士,聚在東林旗幟下,指陳朝政,彈劾貪官,確實有很大的號召力。一時國家棟梁,無不以東林黨相標榜,但是東林黨人不僅犯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毛病,而且過於意氣用事,排擠他人,大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勢。他們壁壘森嚴,門戶之見很深,凡是不合東林之旨的人,都斥為異黨,均遭反對。
在東林黨鼎盛之時,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黨派者或者攻擊東林黨之人,間或也有情操獨立之士,卻免不了遭東林黨排擠,這就使東林黨為天下人所側目了。況且,在形如危卵的時局之下,仍不聯合其他派別,既存門戶之見,又鬧內訌,置國事於不顧,而後竟又枉自傾軋。
東林黨人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意氣用事,凡事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從而孤立了自己。先是被魏忠賢弄得損失慘重,爾後又自相殘殺。試想一想,如若東林黨胸懷寬廣些,心態寬容些,豈不是能得到更多的人幫助與支持?
從東林黨人的教訓中,我們應該看到:不要太偏激,凡事多忍讓,寬以待人,才能幹好自己的事業。
晉朝宰相王導,指著將軍周凱的肚子說:“您這裏麵有什麼呢?”周凱回答說:“這裏麵是空洞無物,不過可以容納像您這樣的人”。王導也不以為有什麼冒犯。正如西諺所說,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與胸懷。為官者最好能擁有這樣的胸懷。
古人一向以和為貴,從來就不欣賞、不提倡損人利己,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如何在不受損傷的前提下,與他人和睦相處,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關注.的問題。實質上,每個人隻要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這個世界的改觀將是很大的。因而,中國人一直都強調不多舌、不多事、不結怨、忍者安。做官的人,應該學會忍耐、寬容,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口舌之爭,不會與他人結下怨仇。
齊國田嬰門下,有個食客叫齊貌辨,他生活不拘細節,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弄得別人很不愉快,不招人喜愛。門客中有個士尉勸田嬰不要與這樣的人交往,田嬰不聽,那名士尉便辭別田嬰另投別處去了。為這事,門客們憤憤不平,田嬰卻不以為然,田嬰的兒子孟嚐君私下勸父親說:“齊貌辨實在討厭,你不趕他走,卻讓士尉走了,大家都對此事議論不休。”
田嬰一聽,大發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們。我看我們家裏有誰比得上齊貌辨。”這一吼,盂嚐君和門客們再也不敢言聲了。而田嬰對齊貌辨更加客氣了,吃住用全是上等的,並派長子供養他,對他以特別的款待。
不久,齊威王去世,齊宣王繼位。宣王擔心
田嬰權勢太重,威脅自己,不喜歡他,田嬰不得已離開國都,其他的門客見他沒了權勢,紛紛離他而去,隻有齊貌辨與他一起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回去沒多久,齊貌辨要求去說服宣王,田嬰擔心他的安全,勸其不要去,齊貌辨對田嬰說:“我本來就沒想要活著回來,您就讓我去吧!”後來宣王聽了齊貌辨巧妙的勸言之後,親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嬰,並馬上任命田嬰為相國。
為官的人,身處高處,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難以發現,卻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評他們的時候,容易忽視自身缺點,而嚴厲地指責他人的過錯。這樣做,一旦超出了別人所能忍受的範圍,必會引起別人的厭惡與反感,喪失說服力。所以要給他留麵子,要多體貼人,不要過多指責別人的過失,不要攻擊別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別人的舊瘡疤。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無不具有寬容的氣度。寬容的人與人交往中容易讓人感到安全,隨和的性情會放鬆對方的戒備而有利於交流真情實感。
能容人才能發揮“合力”的作用
一個人不但要有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更要培養與他人開展良好合作的精神。
成大事者善於培養合作精神,即發揮合力的作用。
勇於合作,需要有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不僅僅是與我們所喜歡的人,也包括我們不喜歡的人,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東西。一個人不但要有良好的與他人合作的習慣,更要培養與他人開展良好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