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年輕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年輕人下車間老人:
“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正打算搬來住呢。”
老人看了一下年輕人,反問道:“你要離開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
年輕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很心煩,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
老人歎口氣,說:“年輕人,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兒的人,和你那兒差不多。”
這位年輕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年輕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
這位年輕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好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原來住的地方一樣好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
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也就會找到朋友。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裏,都會難以與人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與人相處融洽。
每個人都願意和他喜歡的人交往,而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這一願望。我們的鄰居可能正是我們不喜歡的:我們願意安靜,鄰居則可能成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我們喜歡清潔,鄰居則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我們不願被人打擾,但鄰居卻經常喜歡到我們家裏來借根蔥要頭蒜的。在單位,也有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雖然盡量回避他們,但由於工作關係,我們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我們為此而煩惱不堪。
居家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的地方不可.聚會也不一定要避開不好的朋友(就是孔子所說的“損友”)。關鍵是你能自持,能夠從惡鄰和“損友”中汲取有益的東西。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持”——自我控製欲望和情緒。能自持,就不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便生活在汙濁的環境裏,也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品。如果有一個惡鄰或品德不好的朋友與同事,正可以鍛煉自己的修養和定力。再說,惡鄰和“損友”畢竟不是敵人,我們可以設法感化他們,他們身上也許有一些東西還值得我們借鑒。
那麼該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1.是要“忍讓”,寧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打個頭破血流。
2.是能主動接近對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原來可能懷有的對你的戒備心或敵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氣地提出的一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加以注意和改進。
3.要把你想像成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可能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這有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4.要能夠接受他人的獨特個性。人人都有其特點,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事實。接受他的本來麵目,他也會尊重你的本來麵目。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念。
5.要去想對方做對了的事。對方也不總是那麼招你煩的,他們也有好的一麵,你試著去發現這一點。
6.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對方,影響對方。筆者母親70歲了,一年中有幾個月要到筆者這兒住,其餘時間在老家住。每次來,早晨都要掃地,從屋裏一直掃到樓道。隔壁住的小夫婦從來不掃樓道的,見此情也趕快跑出來用墩布擦一擦。說實話,筆者平時也很少掃樓道,但看到母親這樣做,筆者也就坐不住了。
能夠與人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大度的人,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即使賺錢不多,也很滿足,因為他能從融洽的合作關係中獲得成就感。
一位學者在他的一書中寫道:“我們要容忍、諒解以及去愛別人,而不是等待他們來服侍我們,更不是給他們機會去表現他們的缺點,而是要我們自己積極主動地容忍別人和討人喜歡。以一項對別人友善及有益的計劃來發展我們自己、我們的能力以及個性,會使我們的友誼更高貴。如果我們這樣去做了,惡鄰和“損友”也有可能改變為善鄰和好友,誰敢說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呢?
不要隻想著和“我們的同類”打交道,你也要學會和你“另類”的人打交道,也許他們是你不喜歡的,但他們也是活生生的獨具個性的人,不過是有些毛病罷了。你要學會主動地去與這些人相處,打開你的心靈,引導出他們內心的善良。隻要你堅持,隻要你勇於合作,你就會有所收獲,感受到一種新的人生體驗和樂趣。
寬容豁達者的做事禁忌
如果我們能夠以較大的肚量,以諒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這樣你就可以贏得時間,使矛盾得到緩和。
其實懂得退讓並不是怯弱的表現,而是智取,這是成大事者的重要性格特點。楚漢相爭時,項羽吩咐大將曹咎堅守城泉,切勿出戰,隻要能阻住劉邦15天,便是有功。不想項羽走後,劉邦、張良使了罵城計,派兵城下,指名辱罵,甚至出言汙辱曹咎。這下子,惹得曹咎怒從心起,早將項羽的囑咐忘到了九霄雲外,立即帶領人馬,殺出城門。真是“衝冠將軍不知計,一怒失卻眾藐藐”。漢軍早已埋伏停當,隻等項軍出城入甕。霎時地動山搖,殺得曹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