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創新進取成為事業的基石
創造必須是持續進行的行為。正如我們寫一篇文章,總是要反複修改、潤色以期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創新首先是一種精神,它表現為無止境的創造行為、對舊事物的不滿和改造的欲望。創新並非對舊事物、舊思想的一掃而空,片甲不留。事實上,任何觀點、想法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有其淵源,與舊的東西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曾說:“新的發明幾乎都是通過對老發明的組合而產生的。”牛頓也曾說過:“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並不是說明我比前人要高明許多,而隻不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自然能看得遠一些罷了。”
一位失業的年輕人一邊用勺子攪拌咖啡,一邊思考明天怎麼辦。突然,一不小心,咖啡溢了出來,燙了他一下。這位年輕人靈機一動,想:飲品這麼燙,成人倒還罷了,不會說話的嬰兒豈不是很難受?年輕的父母又怎麼知道呢?喂嬰兒的流質食品既不好用手去測量,也不能以自己的口感來作標準,該怎麼辦?於是,他用湯匙和溫度計合成了:一種新產品——溫度匙,從而解決了育嬰者的煩惱。
一位日本商人原本是賣沙漏的,可是隨著鍾表的普及,沙漏的銷量越來越少,幾乎就快關門大吉了。這時,他既沒有資金轉向,又沒有清除存貨的辦法,怎麼辦呢?結果冥思苦想之後,他靈機一動,他發現人們打電話的時候總喜歡看表,因為怕把握不住時間,但是這樣做又太麻煩,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把沙漏設計成各樣的“三分鍾電話計時器”。打電話時,人們可以很方便地看時間。平時放在電話邊,沙漏又成了很好的擺飾,於是,他的沙漏不僅沒有為他帶來災難,反而成了他發家致富的墊腳石。
要想忘卻輝煌的過去,確實不容易,更何況又有多少人願意麵對不知結局的創新呢?因此要勇於拋棄舊事物,不斷發展,不斷前進,自己永遠是自己的敵人。
創新的首要條件之一是勇於拋棄不合時宜、即將過時的舊事物或即將過時的事物。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一個過分戀舊的人是最易破碎而無用的古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創新,想成功,很多時候甚至要能拋棄未過時的事物,致力於鑽研它的替代者,以求未雨綢繆。
1956年,安派克公司推出了錄像機這一新產品,由於僅此一家,不僅質量不錯,而且故利潤極高,占有的市場份額也很大。但是,新力、
JVC、鬆下等公司虎視眈眈,緊鑼密鼓地開始開發新產品。安派克公司陶醉於自己的成功,不願意改進,同時也不降價,一直用1956年研製出
的那種品牌,結果鬆下、JVC不僅生產出了更高質量、更多功能的產品,而且價格僅為安派克公司的1/10,於是迅速占領市場。到1985年,安派克公司的利潤額由3萬億美元上升到4.8刀億美元,鬆下公司卻由600萬美元上升到30億美元,JVC公司由200萬美元上升到40億美元。
燕舞曾是中國收音機的名牌,曾為中國收音機市場上的大哥大,銷量非常好,於是他們便固守著陣地,不肯創新,在收音機性能、外形等方麵都沒有大的改觀,並且,麵對外國公司的“入侵”無動於衷,也不關注市場的發展方向,以致錯失良機,產品開始滯銷,終至破產。
如果你停止創造的腳步,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結果!創造必須是持續進行的行為。正如我們寫一篇文章,總是要反複修改、潤色以期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有時還要改動裏麵的某些觀點或故事,增加或刪掉一些情節,總之,每次修改結果都是不同的。
同修改文章一樣,其他領域的創造有一部分也是舊話添新意的,很多新的創想來自於已有的東西,是現有的事物給了創造者以莫大的靈感。或是,由於某樣東西不夠實用,無法滿足人們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對它進行改造,即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隻有這樣不斷創造,永遠不滿足於現狀,才能推動事物向前發展,推動思維世界更進一步。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尤金·德拉克瓦說過:“是什麼東西使具有天才的人感動,或者說給予他們的作品以啟迪的,不是新的思想,而是他們對這一思想的迷戀,已經說過的話仍然還說得不夠。”在天才的世界裏,似乎永遠沒有“滿足”這個詞,他們總是在試圖衝破已有的成果,發揮自己更大的才能,他們堅信沒有可以停歇的頂峰。
大音樂家貝多芬具有拓荒精神,他並不清楚自己能走到哪一步,能發現什麼,但他總是不停地開拓,把成熟、平穩的東西拋諸腦後,他從不放棄批判自己的作品,並深信自己下次能做得更好。
1860年,貝多芬聽了一位朋友演奏他早期的作品,可聽完後,他問:“誰寫的這首曲子?”演奏者說:“是您寫的。”他的回答竟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居然是我寫的?貝多芬,你可真笨!”他自己解釋道。一旦他前進了一小段,就不再留戀過去,他並不因為作品是自己寫的,就格外珍惜。“你應該明白,在幾年之內,一個不斷進步的藝術家會有多少變化,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得越遠,對自己的作品就越不滿意。”
大約60萬年以前,人類發現了火,人們用它照明,接著又利用火來取暖,然後,人類就在考慮如何將火用於煮食、燃燒和爆炸了。人類一直就在不斷地改進舊有的發現和發明,以便能夠進行新的發現和發明。
在美索不達米亞時代出現的陶輪是發明車輪的基礎;希臘時代的阿基米德的螺杆後來成了澆灌裝置的前身;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正是發明帶有金屬活動零件的古騰堡印刷機的基礎,這些發明,為整個曆史上無數的思想提供了跳板。它們雖然簡單,但正是因簡單才有更廣闊的空間供其去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