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究竟是一本什麼雜誌(外一篇)(3 / 3)

然而,這個“異數”對於《自然》雜誌來說,實屬“不虞之譽”——因為《自然》雜誌不僅多年來一直有刊登影評的“慣例”,而且有時還會表現出對某些影片異乎尋常的興趣。例如對於影片《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自然》上竟先後刊登了3篇影評。更能表現《自然》刊登影評“慣例”之源遠流長的,可舉1936年的幻想影片《未來事件》(The Shape of Things to e: the Ultimate Revolution),根據科幻作家威爾斯(H.G. Wells)的同名小說改編,屬於“未來曆史”故事類型中最知名的作品。《自然》對這部作品甚為關注,先後發表了兩篇影評,稱其為“不同凡響的影片”。

《自然》雜誌對科幻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對那些在心目中將它高高供奉在神壇上、尊其為“世界頂級科學雜誌”的人來說,完全出乎想象。

多年以來,《自然》一直持續發表影評,到目前為止評論過的影片已達20部,其中較為著名的有《2001:太空奧德賽》、《侏羅紀公園》、《接觸》、《X檔案》、《後天》、《盜夢空間》等,甚至還包括在中國人觀念中純屬給少年兒童看的低幼動畫片《海底總動員》!

那些因為《自然》雜誌上刊登了《地心引力》影評就感到“震撼”的人,看了上麵這個表又將作何感想?

僅這20部在《自然》上被評論的電影——注意影評的篇數明顯更多,因為不止一部影片獲得過被數次評論的“殊榮”,還遠遠不足以表明《自然》雜誌與科幻之間的恩愛程度。

2005年,“歐洲科幻學會”將 “最佳科幻出版刊物(Best Sce Fi Publisher)” 獎項頒給了《自然》雜誌!一本“頂級科學雜誌”,怎會獲頒“科幻出版刊物”獎項?在那些對《自然》頂禮膜拜的人看來,這難道不是對一本“頂級科學雜誌”的蓄意侮辱嗎?《自然》雜誌難道會去領取這樣荒謬的獎項嗎?

事實是,《自然》雜誌坦然領取了上述獎項。不過《自然》科幻專欄的主持人亨利.吉,事後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頒獎現場“沒有一個人敢當麵對我們講,《自然》出版的東西是科幻”。

等一下!有沒有搞錯——《自然》雜誌上會有科幻專欄嗎?

真的有,而且是科幻小說專欄!

從1999年起,《自然》新辟了一個名為“未來(Futures)”的欄目,專門刊登 “完全原創”、“長度在850~950字之間的優秀科幻作品”。專欄開設一周年的時候,就有7篇作品入選美國《年度最佳科幻集》(Year’s Best SF),而老牌科幻雜誌《阿西莫夫科幻雜誌》(Asimov’s Sce Fi)和《奇幻與科幻》(F&SF),這年入選的分別隻有2篇和4篇。2006年《自然》雜誌更是有10篇作品入選年度最佳。

事實上,科幻在文學領域一直處於邊緣,從未成為主流,相比科學更是大大處於弱勢地位。在這種情形下,《自然》雜誌開設科幻小說專欄,對科幻人士無疑是一種鼓舞,他們很願意向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科幻盡管未能進入文學主流,卻得到了科學界的接納。於是在極短時間內,它就彙集了歐美一批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未來”專欄幾乎成為一個科幻重鎮。這些作者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專職科幻作家。其中包括克拉克(A.C.Clark)、愛爾迪斯(B.Aldiss)、女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K.Le Guin)、歐洲科幻“新浪潮”代表人物莫爾科克(M.Moorcock)等科幻界元老。中青代科幻作家中則有文奇(V.Vinge)、索耶(R.J.Sawyer)、拜爾(G.Bear)、阿舍(N.Asher)等知名人士。

第二類是寫作科幻的科學人士。嚐試科幻創作最成功的,有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天文學係的本福特(G.Benford)和NASA的天文學家蘭迪斯(G.A.Landis)。而生物學家科恩(J.)和數學家斯圖爾特(I.Stewart)則既在《自然》上發表學術論文,也發表科幻小說。還有將科幻創作當成業餘愛好的科學人士,以及《自然》雜誌的一些編輯。

第三類是業餘科幻作者。其中小說《爸爸的小錯算》(Daddys Slight Miscalculation)的作者居然隻是一個11歲小女孩——那些夢寐以求要在《自然》這家“頂級科學雜誌”上發文章的人聽了會不會吐血?

(原載《新華文摘》2014年第2期,《新發現》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