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得出,沈說這番話的感情是極複雜又極深刻的,但最基本的一點, 則是“羨而不妒”。
二
“文革”中有一陣兒,沈伯伯曾隻身下到湖北鹹寧幹校,被安置在一個叫雙溪的不毛之地閑住。雙溪是一個區政府所在地,沈和另外兩戶合住在小學校一間廢棄的教室,中間用蘆席隔開。那兩戶都是老兩口在一塊兒,獨立起火做飯。隻有沈伯伯孤家寡人,每餐都要拎著飯盒去區政府食堂打飯。沈伯母則在幾十裏之外的同一幹校的菜班當班長,別看她瘦小,幹活可潑辣。於是“悲劇”發生了,越努力就越不能和沈伯伯調到一塊兒。
沈肯定是寂寞的,但他很會排遣寂寞。他經常給我寫信,寫他拎著飯盒去打飯時的途中風景——雙溪是丘陵,四周皆水,樹木蔥蘢,長空時有雁陣經過。沈時常在這樣靜謐的天地之間獨來獨往(雁叫更增加了靜謐),他時走時停,時而發思古之幽情,時而作撫今之浩歎。他依然是用毛筆在宣紙信箋上寫信,寫畢就寄往新疆。我在新疆收到信,一邊細細咀嚼,一邊把信轉給母親——當時,我父母也下到湖北的另一個幹校,距沈有一兩百裏之遙。母親看完,便直接寫信給沈,最後卻囑咐“請轉城北”……一來二去,“三地書”持續了好幾年時間。
記得,我在信中曾說:“昔在東堂子胡同(沈家所住地),您曾夜數繁星,謂此係巴金、彼係冰心。城北今在祖國西陲,雲暗風黑,繁星不得見矣。”沈則回信:“九霄繁星遭風欺雪裹,心中繁星則無物能消磨。”足見他與巴金、冰心友情之篤。後來,“三地書”中更傳遞了新內容——沈已把北京家中大量硬木家具運到雙溪,因為領導曾囑告“多帶生活用品,除了煤球”。而這許多硬木家具,是抗戰後從地攤上所購。沈購買此類東西與眾不同,別人求新、求完整(由此取得價值),沈則僅僅注重式樣、花紋,至於有無磕碰反倒不大注意——他追求的,僅僅是審美價值和對曆史的認識價值。因此我每每產生如下的聯想:每當打飯歸來,沈由那一種大自然的難言美麗,拔身進入由蘆席隔成的鬥室,不能說是毫無苦痛的。但是,當他重新麵對這些久經磕碰的硬木家具時,必然會沉湎進一種曆史文化的難言美麗之中!兩種難言美麗交織在一起,他會不會認為反而是他的福氣呢?
三
“文革”後,我又在東堂子胡同見到沈伯伯。原來的房子隻剩下一間,沈把這一間住室兼工作室命名為“小小窄而黴齋”。沈伯母帶領孫女住在鄰近的一條胡同裏,兩小間,每天起火做飯。沈為了集中精力工作,懶得回去,於是送飯的事就落到沈伯母身上。沈伯母晚上要照料孫女,送不了飯,所以通常是一天隻送中午一頓。夏季天熱,怕食物變餿,沈就經常預先服用防止瀉肚的藥。
我聽得出,沈說這番話的感情是極複雜又極深刻的,但最基本的一點, 則是“羨而不妒”。
二
“文革”中有一陣兒,沈伯伯曾隻身下到湖北鹹寧幹校,被安置在一個叫雙溪的不毛之地閑住。雙溪是一個區政府所在地,沈和另外兩戶合住在小學校一間廢棄的教室,中間用蘆席隔開。那兩戶都是老兩口在一塊兒,獨立起火做飯。隻有沈伯伯孤家寡人,每餐都要拎著飯盒去區政府食堂打飯。沈伯母則在幾十裏之外的同一幹校的菜班當班長,別看她瘦小,幹活可潑辣。於是“悲劇”發生了,越努力就越不能和沈伯伯調到一塊兒。
沈肯定是寂寞的,但他很會排遣寂寞。他經常給我寫信,寫他拎著飯盒去打飯時的途中風景——雙溪是丘陵,四周皆水,樹木蔥蘢,長空時有雁陣經過。沈時常在這樣靜謐的天地之間獨來獨往(雁叫更增加了靜謐),他時走時停,時而發思古之幽情,時而作撫今之浩歎。他依然是用毛筆在宣紙信箋上寫信,寫畢就寄往新疆。我在新疆收到信,一邊細細咀嚼,一邊把信轉給母親——當時,我父母也下到湖北的另一個幹校,距沈有一兩百裏之遙。母親看完,便直接寫信給沈,最後卻囑咐“請轉城北”……一來二去,“三地書”持續了好幾年時間。
記得,我在信中曾說:“昔在東堂子胡同(沈家所住地),您曾夜數繁星,謂此係巴金、彼係冰心。城北今在祖國西陲,雲暗風黑,繁星不得見矣。”沈則回信:“九霄繁星遭風欺雪裹,心中繁星則無物能消磨。”足見他與巴金、冰心友情之篤。後來,“三地書”中更傳遞了新內容——沈已把北京家中大量硬木家具運到雙溪,因為領導曾囑告“多帶生活用品,除了煤球”。而這許多硬木家具,是抗戰後從地攤上所購。沈購買此類東西與眾不同,別人求新、求完整(由此取得價值),沈則僅僅注重式樣、花紋,至於有無磕碰反倒不大注意——他追求的,僅僅是審美價值和對曆史的認識價值。因此我每每產生如下的聯想:每當打飯歸來,沈由那一種大自然的難言美麗,拔身進入由蘆席隔成的鬥室,不能說是毫無苦痛的。但是,當他重新麵對這些久經磕碰的硬木家具時,必然會沉湎進一種曆史文化的難言美麗之中!兩種難言美麗交織在一起,他會不會認為反而是他的福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