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雖然沒有什麼像樣的書,但老頭兒書卻讀了不少。他在劇團的同事說,團裏資料室的書都讓他翻遍了。他在劇團宿舍的床頭有一個凳子,上麵摞滿了書,睡前總要翻翻。老頭兒還給劇團買雜書,自己看。他在1972年底給大學同學朱德熙寫信說:“今天我還為劇團買了一套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那裏的說明都是一段可讀的散文。你說過‘中國人從來最會寫文章’,怎麼現在這麼不行了?對於文章,我寄希望於科學家,不寄希望於文學家。因為文學家大都不學無術。”他這樣做,實在有些假公濟私的嫌疑,因為除了汪曾祺,劇團裏估計再不會有人看什麼《植物名實圖考》了。
同一封信的前麵,他還告訴朱德熙,自己一個人在家裏,炒了二三十個白果,喝了半斤多黃酒,正在讀一本妙書。“所讀妙書是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對話戲戲譜最後五分鍾一出獨折戲附北京語調的研究》。這書是我今天上午在中國書店的亂書堆中找到,為劇團資料室購得的。你看過沒有?這真是一本妙書!比他譯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還要好玩兒。他這個戲譜和語調研究,應該作為戲劇學校台詞的讀本。這本書應該翻印一下,發到每個劇團。”信的最後,老頭兒還說:“《文物》這一期也收到了。你和唐先生的文章都翻了一遍,不懂!這玩意兒,太專門了。我首先想到的是盟誓是怎麼回事,那些賭咒發誓血嗤呼啦的話管用嗎?這有什麼儀式?有音樂嗎?有鼓聲嗎?是像郭老那樣拉長了聲音朗誦嗎?……我希望出這麼一種刊物:《考古學——抒情的和戲劇的》,先叫我們感奮起來,再給我們學問。”
信中提到的唐先生是唐蘭,古文字學家,在西南聯大時也做過汪曾祺的老師。當時朱伯伯和唐先生在研究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並寫成文章在《文物》雜誌上發表,這類學問對老頭兒來說當然是太高深了。
一本一般人連名字一口氣都念不下來的書,他覺得好玩,一本看不懂的刊物,他也要看,還生發出不少奇思妙想,這就是汪曾祺。當時正是“文革”時期,很少有像樣的書可看,但老頭兒並沒有閑著,但凡覺得有些意思的書籍刊物,都要拿來翻翻。那一段,每期《文物》雜誌他都會看,還常常拿一些他有點體會的問題寫信和朱德熙交流。在那個特殊時代,翻看雜書對於他日後的創作有多大助益,實在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起碼讓他保持了對新事物的興趣,通過寫信交流,也讓他的筆頭不至過於生澀,不至完全陷入那些“假大空”的語言中。老頭兒重入文壇後,很快就恢複了以往的語言風格,寫出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與他看雜書的愛好是分不開的。
家裏雖然沒有什麼像樣的書,但老頭兒書卻讀了不少。他在劇團的同事說,團裏資料室的書都讓他翻遍了。他在劇團宿舍的床頭有一個凳子,上麵摞滿了書,睡前總要翻翻。老頭兒還給劇團買雜書,自己看。他在1972年底給大學同學朱德熙寫信說:“今天我還為劇團買了一套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那裏的說明都是一段可讀的散文。你說過‘中國人從來最會寫文章’,怎麼現在這麼不行了?對於文章,我寄希望於科學家,不寄希望於文學家。因為文學家大都不學無術。”他這樣做,實在有些假公濟私的嫌疑,因為除了汪曾祺,劇團裏估計再不會有人看什麼《植物名實圖考》了。
同一封信的前麵,他還告訴朱德熙,自己一個人在家裏,炒了二三十個白果,喝了半斤多黃酒,正在讀一本妙書。“所讀妙書是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對話戲戲譜最後五分鍾一出獨折戲附北京語調的研究》。這書是我今天上午在中國書店的亂書堆中找到,為劇團資料室購得的。你看過沒有?這真是一本妙書!比他譯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還要好玩兒。他這個戲譜和語調研究,應該作為戲劇學校台詞的讀本。這本書應該翻印一下,發到每個劇團。”信的最後,老頭兒還說:“《文物》這一期也收到了。你和唐先生的文章都翻了一遍,不懂!這玩意兒,太專門了。我首先想到的是盟誓是怎麼回事,那些賭咒發誓血嗤呼啦的話管用嗎?這有什麼儀式?有音樂嗎?有鼓聲嗎?是像郭老那樣拉長了聲音朗誦嗎?……我希望出這麼一種刊物:《考古學——抒情的和戲劇的》,先叫我們感奮起來,再給我們學問。”
信中提到的唐先生是唐蘭,古文字學家,在西南聯大時也做過汪曾祺的老師。當時朱伯伯和唐先生在研究春秋時期的侯馬盟書,並寫成文章在《文物》雜誌上發表,這類學問對老頭兒來說當然是太高深了。
一本一般人連名字一口氣都念不下來的書,他覺得好玩,一本看不懂的刊物,他也要看,還生發出不少奇思妙想,這就是汪曾祺。當時正是“文革”時期,很少有像樣的書可看,但老頭兒並沒有閑著,但凡覺得有些意思的書籍刊物,都要拿來翻翻。那一段,每期《文物》雜誌他都會看,還常常拿一些他有點體會的問題寫信和朱德熙交流。在那個特殊時代,翻看雜書對於他日後的創作有多大助益,實在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起碼讓他保持了對新事物的興趣,通過寫信交流,也讓他的筆頭不至過於生澀,不至完全陷入那些“假大空”的語言中。老頭兒重入文壇後,很快就恢複了以往的語言風格,寫出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與他看雜書的愛好是分不開的。
60歲之後,老頭兒除了寫評論文章外,在家裏不怎麼看文學作品,平時常翻的都是看過的雜書,《容齋隨筆》啦、《夢溪筆談》啦、《東京夢華錄》啦,還有曆代文人談吃的小冊子和各種詩話。上世紀80年代,我曾經給他買過幾本中國烹飪古籍,有《隨園食單》、《中饋錄》、《能改齋漫錄》等,都很薄。他倒是很喜歡,經常翻,還用裏麵的材料寫過幾篇文章。他還看不少書論畫論一類的書,雜七雜八。他覺得這些雜書很有意思,比看大部頭的文學作品更有收獲。
老頭兒書看得雜,懂得的東西也多,文章內容自然也雜。他的《蒲橋集》封麵有這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