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 3)

2003年,錢令希86歲了,他又一次來到了本科生的教室。不過這一次他不是來講課,而是來當學生的。他要通過聽課來研究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時代,基礎理論課該怎麼講、怎麼學。他選擇了“工程力學”和“理論力學”這兩門基礎課,除了兩次因患感冒請了假以外,一節也沒缺。

坐在學生的位置,錢令希完全把自己當成學生,認真地聽,認真地思考,不時地記記筆記。能跟德高望重的錢院士同坐在一個課堂上聽課,大學生們很新鮮,也很高興,早早地來到教室,聽得也格外認真。主講這兩門課的老師,都是錢令希的學生。他們顯得有些緊張,錢令希風趣地告訴他們,我已經老了,要補充新知識。我不過是個新學生,該怎麼講就怎麼講。課間休息時,同學們圍在錢令希身邊問這問那。

聽了兩個多月的課,給自己的學生當了兩個多月的學生,錢令希表明了自己是個格外遵守紀律的“學生”。幾乎每一天都是提前十幾分鍾甚至半個小時就來到座位上。有一次,天氣格外陰冷,窗外細雨紛紛,錢令希的身體又不是很好,同學們都以為他不能來了。主講老師李心宏教授卻說,“放心吧,錢先生準能到;如果不能來,先生早就告訴我了。”話音剛落,錢令希已經緩步邁進了教室,走向了自己的座位,贏得了學生們一片掌聲。

兩個月的聽課,錢令希發現了存在於老師和同學之間的諸多問題。首先是應試教育致使大學生們普遍缺乏創新思維,必須是一進校門就開始抓;其次是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課本上沒有的新內容多,學生聽和記常常顧此失彼。他建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內容要精煉,要給學生留出思考問題的時間;再是學生不要忙於記筆記,要專心聽講,跟上老師的思路。要做好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複習,這樣才能把知識學得紮實。

正是因為錢先生在聽課中發現了問題,他向校方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基礎課要多開一些中班、小班以利於師生交流;二是充分利用已退休教師這份寶貴的教學資源,鄭重選擇、禮聘若幹富有經驗並熱心基礎課教學的退休教師回來主講部分基礎課。

兩項建議,學校全部采納。2003年9月,新學期第一天幵始,全校力學、物理、化學、電子、電工、外語等基礎課的講壇上,多了7位退休老教授。他們年齡在65歲上下,教了大半輩子的基礎課,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這批退休老教授接受重托,認真備課,精心講授,很受學生歡迎。那些準備為低年級學生講授基礎課的博士、副教授也前去係統地聽講,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學習是終生的事情,科學家也不能例外,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錢令希每天必習的“功課”。一次,錢先生的電腦出現了故障,碩士生馬國軍去為錢令希維修電腦。他聽說可以在“大工”的883上了解學生言論,就讓馬國軍幫忙申請了賬號,加入了論壇。年近九旬的錢先生眼睛有點花,學習上網有點慢。他一邊學習,一邊說:“老了,怎麼就學不會呢?”

備然上網了,就要和大家交流。可是輸入法卻難住了錢令希,為此,他拜了鄰居家一位四年級的小學生為老師,從頭學習漢語拚音。他說,一定要接受新事物,一步落後,步步落後,所以他必須學會用拚音打字。

2002年胡錦濤總書記來到大連理工大學視察,見到錢令希,緊握著錢令希的雙手說:“我讀過您的《靜定結構學》和《超靜定結構學》。”這兩本書是錢先生多年潛心研究和課堂師生共同探討的成果’內容新穎、不落俗套,簡潔而富有啟發性,曾經影響了幾代人。可錢令希卻謙和地說:“巳經過時了。”這不是客套話,而是發自他的內心。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許多知識可以稱得上是日新月異,哪能有一成不變的知識?

錢令希一生追求化繁為簡,從年幼時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令希”,到六十幾年如一日的科教事業,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到日複一日的課堂教學;從最簡單的工程機械,到最複雜的潛艇殼體設計,無不體現著錢令希化複雜為簡單的神奇智慧。即使是和青少年談學習之道,他也是用最簡單的辦法,讓學生們明白做學問的深奧道理。錢令希編寫的《學問歌》便是很好的佐證。

在一次與青少年談學習之道時,有人問錢令希,怎樣才能培養出人才?他回答:“一個人要真正有學問,必須要把學和問統一起來,要會學,也要會問。有問題才能學好,勤學多問才能長學問,問中有學基礎才能紮實,學中有問才能創新。創新,這是對我們人才素質的要求,人才必須會創新,這樣社會才會前進。就如初生的嬰兒,隻有通過學習才能成長。然而好奇心強的孩子成長得更快,因此我們既要好學也要多問。”錢令希還將自己寫的《學問歌》用毛筆工工整整地抄了許多幅,分別送給了學生們。

錢令希經常強調:“學習不應是被動的,而應是主動學。又學又問便能爭取主動,不僅問別人也要問自己,這樣就能從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之所在,自己的能力和優勢是什麼,這就有可能找到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能從主動學習中找到快樂。”

錢令希還說:“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不同的,作為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優點特長來培養學生。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是一樣的,都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定要按照他們的特長來培養。比如姚明,籃球打得好,是因為他長得高,身體素質好,我們要從這方麵培養他,而不能一味要求他能考上重點大學。上大學不是唯一成才之路,關鍵是能否對生活有一顆不斷進取的心,並掌握自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