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悉達多》,《蓋特露德》、《羅斯哈爾德》、《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的彷徨少年時》、《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等等,大多皆如此。我知道它們都是振聾發聵的經典,作為小說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即開始惠及眾生,我在閱讀中也時時為之欷戯動容,但我仍然要說,我看到的更像是一個卓越的詩人和哲學家在講故事——故事從來不是詩人和哲學家的目的,他們隻在借故事表達古怪的激情和某種涉及精神疑難的真理。他的小說如同一個詩人自閉於修道院裏寫就的,少了市聲、雜音和喧囂,他激情難抑,但少有鮮活澎湃的生命感;他對靈魂的追問一意孤行,以至無暇顧及紛擾的日常細節和現實邏輯,人物和故事因此自在地在意念的空間裏生長,主人公很容易抬腳就邁上一條純粹的精神之路。
的確,很少有作家有能力像黑塞這般深入我們的精神困境,因為很少有作家有能力麵臨黑塞那樣多的精神問題。這個從小就以逃學來反抗陳腐的教育製度和枯燥的宗教家庭氛圍的德國人,敏感,多思,對浪漫的幻想永無饜足;浪漫主義者從來都是理想主義者,而理想主義者幾乎所有人都隻能是失敗者,世界永遠不會給他們提供匹配的時代和生活,黑塞在其中,注定與世界為敵。當他的信仰為世所傷,他會像堂吉訶德一樣提槍上馬,大戰風車。設想一下他火焰般的激情,以及他追尋內心的孤絕的誌向,再設想一下,如果一個認死理的人瘋狂起來,結果會是什麼?——他必定身陷重圍。有黑塞的一生為證:一個人反戰,一個人隱居,一個人獨自承擔畸形殘缺的家庭生活。不出問題才是怪事,所以他不斷經曆精神危機,不得不求助於榮格的弟子。由此,就能理解為什麼內心、精神、信仰、意義等宏大抽象的命題充滿了黑塞的文學,甚至很多小說本身就是破解一次次精神危機的產物。也由此,可以解我的疑惑:黑塞想做的其實是正視內心,尋找靈魂的出路,小說不過是用來展示他尋找的曆程;他懷抱如此巨大的激情和精神焦慮,小說也隻好趨於詩化和哲學化了。
不唯《悉達多》,《蓋特露德》、《羅斯哈爾德》、《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的彷徨少年時》、《納爾齊斯和歌爾德蒙》,等等,大多皆如此。我知道它們都是振聾發聵的經典,作為小說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即開始惠及眾生,我在閱讀中也時時為之欷戯動容,但我仍然要說,我看到的更像是一個卓越的詩人和哲學家在講故事——故事從來不是詩人和哲學家的目的,他們隻在借故事表達古怪的激情和某種涉及精神疑難的真理。他的小說如同一個詩人自閉於修道院裏寫就的,少了市聲、雜音和喧囂,他激情難抑,但少有鮮活澎湃的生命感;他對靈魂的追問一意孤行,以至無暇顧及紛擾的日常細節和現實邏輯,人物和故事因此自在地在意念的空間裏生長,主人公很容易抬腳就邁上一條純粹的精神之路。
的確,很少有作家有能力像黑塞這般深入我們的精神困境,因為很少有作家有能力麵臨黑塞那樣多的精神問題。這個從小就以逃學來反抗陳腐的教育製度和枯燥的宗教家庭氛圍的德國人,敏感,多思,對浪漫的幻想永無饜足;浪漫主義者從來都是理想主義者,而理想主義者幾乎所有人都隻能是失敗者,世界永遠不會給他們提供匹配的時代和生活,黑塞在其中,注定與世界為敵。當他的信仰為世所傷,他會像堂吉訶德一樣提槍上馬,大戰風車。設想一下他火焰般的激情,以及他追尋內心的孤絕的誌向,再設想一下,如果一個認死理的人瘋狂起來,結果會是什麼?——他必定身陷重圍。有黑塞的一生為證:一個人反戰,一個人隱居,一個人獨自承擔畸形殘缺的家庭生活。不出問題才是怪事,所以他不斷經曆精神危機,不得不求助於榮格的弟子。由此,就能理解為什麼內心、精神、信仰、意義等宏大抽象的命題充滿了黑塞的文學,甚至很多小說本身就是破解一次次精神危機的產物。也由此,可以解我的疑惑:黑塞想做的其實是正視內心,尋找靈魂的出路,小說不過是用來展示他尋找的曆程;他懷抱如此巨大的激情和精神焦慮,小說也隻好趨於詩化和哲學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