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確認為卡佛沒那麼好。
當然前提是,卡佛很好,隻是沒到我們眾口一詞那麼偉大的份兒上。
念大學時讀過於曉丹譯的《你在聖·弗朗西斯科做什麼?》,小冊子,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耳目一新,短篇小說到卡佛這裏不一樣了。但也僅此而已,沒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時候剛開始寫作,對小說藝術的意會還很膚淺,反正對卡佛沒到念念不忘的地步。然後就是這兩年卡佛高燒,文學界如同發現了所羅門寶藏,奔走相告;於是重讀,寫作有年,覺出了他的好,也覺出了他的沒那麼好。
卡佛的好,我覺出的不比別人多:極簡,巨大的沉默和空白,精進乃至苛刻的藝術自律,溫暖的小人物敘述,日常生活的充分詩意化,等等。其實,隨便挑出其中的一條放進我們當下的短篇小說創作中,都是難得的品質。卡佛在當下的文學語境中能獲得無上之榮譽,得承認,也和我們的平庸懈怠的短篇小說創作現狀有關。不比不知道,一比發現還是人家的好。的確如此,在這個意義上,經典是個曆史的範疇。若幹年來都說《紅樓夢》是老大,《金瓶梅》等而下下之,現在,不少學術界和文學圈的有識之士認為,未必《金瓶梅》就不在《紅樓夢》之上。此一時彼一時。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要說的是,短篇小說在卡佛這裏變成了別致和另類的模樣,我傾向於認為是個形式問題。或者說,是個寫作上的方法論的問題。他隻是在方法論上做得比別人更極端一些,因而成就了形式上的典範。而這個極端於短篇而言是否就好,還未必是鐵板釘釘。
節製是寫作的美德,但準確是更大的美德,如果為節製而損害準確,吾未見其明也。節製過了頭可能就是矯情和做作。我讀卡佛,常覺得這是個技術高妙的匠人,他的大刀斧劈帶了點表演的成分。你看,這點兒我能砍掉,那一點兒亦可去之,沒有最少;隻有更少;你敢說這不是小說麼?小說可以砍,甚至可以無限製地砍下去,日去其半,萬世不竭;隻是,無限地摳門也不一定能變成富翁。小說該有的枝蔓和豐沛,該有的模糊性,文字該有的毛邊和藝術感,以及在更高精確度上需要呈現的小說和故事的基本元素,是忍受不了如此殘酷的刪刈的。卡佛的做法固然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空白和值得尊敬的沉默,不過稍不留心,也有可能把小說簡化為單薄的故事片段乃至細節,那樣不僅出不了空白,反倒弄成了閉合的結構,死死地封住了意蘊的出路。我以為,小說節製的前提是自然,是渾然天成,如同中國的書法,飛白要“非白”不可時才有意義,否則,那隻是沒控製好筆,或者是舍不得墨。
到後期,卡佛一度放開,不打算那麼苛待文字了,要讓小說豐腴起來。參見小說集《大教堂》。集子裏有篇備受嘉獎的《好事一小件》,在卡佛之前的另一本短篇集子《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名叫《洗澡》。卡佛重寫了這個小說。重寫後的小說多了二十多個頁碼。我很吃驚,為什麼一隻極簡的筆稍稍放鬆一下,就變成了囉嗦。小說的內核幾乎沒有變大,但篇幅大了,大得讓人覺得鋪張。不是語言自身的鋪張,而是相對於小說的核來說,文字鋪張了。在稍繁和極簡之間,對幾乎同一個小說,差異之大,或可思量。
我的確認為卡佛沒那麼好。
當然前提是,卡佛很好,隻是沒到我們眾口一詞那麼偉大的份兒上。
念大學時讀過於曉丹譯的《你在聖·弗朗西斯科做什麼?》,小冊子,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耳目一新,短篇小說到卡佛這裏不一樣了。但也僅此而已,沒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那時候剛開始寫作,對小說藝術的意會還很膚淺,反正對卡佛沒到念念不忘的地步。然後就是這兩年卡佛高燒,文學界如同發現了所羅門寶藏,奔走相告;於是重讀,寫作有年,覺出了他的好,也覺出了他的沒那麼好。
卡佛的好,我覺出的不比別人多:極簡,巨大的沉默和空白,精進乃至苛刻的藝術自律,溫暖的小人物敘述,日常生活的充分詩意化,等等。其實,隨便挑出其中的一條放進我們當下的短篇小說創作中,都是難得的品質。卡佛在當下的文學語境中能獲得無上之榮譽,得承認,也和我們的平庸懈怠的短篇小說創作現狀有關。不比不知道,一比發現還是人家的好。的確如此,在這個意義上,經典是個曆史的範疇。若幹年來都說《紅樓夢》是老大,《金瓶梅》等而下下之,現在,不少學術界和文學圈的有識之士認為,未必《金瓶梅》就不在《紅樓夢》之上。此一時彼一時。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要說的是,短篇小說在卡佛這裏變成了別致和另類的模樣,我傾向於認為是個形式問題。或者說,是個寫作上的方法論的問題。他隻是在方法論上做得比別人更極端一些,因而成就了形式上的典範。而這個極端於短篇而言是否就好,還未必是鐵板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