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們談論卡爾維諾,就像卡爾維諾在書中談論他的狄更斯、巴爾紮克、托爾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樣,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區別在於,我們仰望過了就扔到腦後,卡爾維諾則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於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文學的立法者就是經典。此外,這本《為什麼讀經典》也可以糾正某些人長久的一個偏見:卡爾維諾隻是一個玩“虛”的作家,與現實無關。
後者當然是個錯覺,評價者大概和當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評判標準,以為隻有寫苦難、寫鄉土、寫農民進城和工人下崗才是現實。卡爾維諾在對這些經典作品的解讀中,比如解讀司湯達、狄德羅,比如解讀帕斯捷爾納克,有效地澄清了什麼才是真正文學意義上的“現實”,那就是一切跟“人”的靈魂、內心困境和懷疑、追問息息相關的東西。所以他在“前言”裏說:“我愛卡夫卡,因為他是現實主義者。”而我們的“現實主義”從來都是將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是另外一個“主義”,意味著進去了就出不來,像照相機一樣習慣了與生活重合。卡爾維諾還證明,文學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它有無數的方向需要作家們去開拓和深人。而經典恰恰是通過曆史的積累,呈現出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湯達的“個體道德張力、曆史張力、生命衝動合成單獨一樣東西,即小說的線性張力”;也可以有“清晰、諷刺和嚴肅”的普希金和“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鬱”的海明威;以及“表現為他願意的那樣”的史蒂文森、“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訶夫、“在深淵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覺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理解”的托爾斯泰,等等。卡爾維諾在不同的維度上證明了他們的差異,進而證明他們作為大師存在的合法性。
在這裏論述人所共知的文學的多樣性似乎有點淺陋得可笑,但我卻以為很有必要,當下的創作已經陷入了千人一麵的狹窄景況,某些題材憑借“道德”的優勢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意識形態力量,它的威懾力、裹挾力以及唾手可得的利益,讓越來越多的作家退變為投機分子,長此以往,文學生態的健康不能不讓人憂懼。
《為什麼讀經典》的意義,顯然不是為了簡單地提供三十五篇讀書報告。卡爾維諾在1961年9月27日寫給加洛的信中說:“要想將零星、不相幹的文章,比如說我的,集結起來的話,那證明他對這些文章的重視。因為他希望這些文章能夠真實、充分地展現自己的世界觀和文學觀。卡爾維諾是為數不多的有著自己獨特而又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作家。在這些解讀中我們也很容易地看出,卡爾維諾一直在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經典,他沒有跟著大師們跑。他在解讀的同時也在印證和闡釋自己的世界觀和文學觀。在大師的作品中,卡爾維諾堅定地保持了自己獨特的麵對世界的方式,堅定來自他的博大和完整。他有足夠的格局可以和那一尊尊神平等對話。
當年我們談論卡爾維諾,就像卡爾維諾在書中談論他的狄更斯、巴爾紮克、托爾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樣,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區別在於,我們仰望過了就扔到腦後,卡爾維諾則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於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文學的立法者就是經典。此外,這本《為什麼讀經典》也可以糾正某些人長久的一個偏見:卡爾維諾隻是一個玩“虛”的作家,與現實無關。
後者當然是個錯覺,評價者大概和當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評判標準,以為隻有寫苦難、寫鄉土、寫農民進城和工人下崗才是現實。卡爾維諾在對這些經典作品的解讀中,比如解讀司湯達、狄德羅,比如解讀帕斯捷爾納克,有效地澄清了什麼才是真正文學意義上的“現實”,那就是一切跟“人”的靈魂、內心困境和懷疑、追問息息相關的東西。所以他在“前言”裏說:“我愛卡夫卡,因為他是現實主義者。”而我們的“現實主義”從來都是將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是另外一個“主義”,意味著進去了就出不來,像照相機一樣習慣了與生活重合。卡爾維諾還證明,文學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它有無數的方向需要作家們去開拓和深人。而經典恰恰是通過曆史的積累,呈現出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湯達的“個體道德張力、曆史張力、生命衝動合成單獨一樣東西,即小說的線性張力”;也可以有“清晰、諷刺和嚴肅”的普希金和“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鬱”的海明威;以及“表現為他願意的那樣”的史蒂文森、“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訶夫、“在深淵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覺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理解”的托爾斯泰,等等。卡爾維諾在不同的維度上證明了他們的差異,進而證明他們作為大師存在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