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尋《黃帝內經》,發現體質養生的奧秘(2 / 3)

美容養顏從認清體質著手

早在《黃帝內經》之中就提倡服食用藥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定,不能看到補藥就亂補,看到別人用什麼護膚品自己就用什麼。隻有徹底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美容問題。

皮膚反映體質狀況

某網站推出了衡量現代美女的標準:身體各部分勻稱,骨骼發育正常;肌膚紅潤晶瑩,充滿陽光的健康色彩和光澤,肌膚有彈性,體態豐滿而不肥胖臃腫,眼睛大而有神,五官端正並與臉形配合協調;雙肩對稱、渾圓,微顯瘦削,沒有縮脖或垂肩的感覺;脊柱從背視成直線,側視有正常的體形曲線,肩胛骨無翼狀隆起和上翻感覺;胸廓寬厚,胸肌圓隆,乳房豐滿而不下垂;腰細而有力,微呈圓柱形,腹部呈扁平狀。標準的腰圍應比胸圍細1br3左右。

雖然這個標準並不高,但是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人卻少之又少。很多女人都對自己的某個部位不滿意,尤其是自己的肌膚彈性、濕度、紋理、色澤等,而最能直觀反映一個人美貌和功能狀態的就是肌膚。身體健康、生理活動正常的女性多麵色紅潤、皮膚光澤、有彈性;反之,身體羸弱者多麵色黯淡,皮膚早衰,而且易生皺紋、色斑。

中醫認為,皮膚色澤變化和內髒生理功能、病理變化關係密切。赤色反映心的變化;青色反映肝的變化;黃色反映脾胃變化;白色反映肺的變化;黑色反映腎的變化。麵部膚色變化可以為體質提供依據。出現黑眼圈、毛孔粗大、皮膚細紋增多等多和體質變化有關。看到自己的肌膚狀況就相當於看到了自己的體質。

皮膚有油性、幹性、中性、混合性、敏感性之分,隻有體質出現偏頗的時候才能呈現出不同的肌膚狀態。

油性皮膚多出現在濕熱體質、痰濕體質的女性身上,她們的皮膚多油膩、毛孔粗大;幹性皮膚多出現在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的女性身上,她們的皮膚幹燥、沒有光澤、缺乏彈性,容易脫屑,皮膚細紋多;混合性皮膚多出現在濕熱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血瘀體質的女性身上,由外表上看,她們的額部、鼻區多油,其他部位呈中性;敏感皮膚主要出現在血虛體質、陰虛體質或特稟體質的女性身上,由外表看她們的皮膚薄,兩頰與眼瞼處能看到微細毛細血管,皮膚沒有光澤;中性皮膚是比較理想的肌膚狀態,主要出現在平和體質的女性身上,她們的皮膚滋潤、光滑、有彈性,皮脂和水分保持平衡。

針對體質來美容

平和體質是先天稟賦加後天調養促成的,想要維持這種體質,維持原來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就可以了。

陽虛體質的女性想要美容養顏應當注意溫陽散寒,根據不同季節來攝取自然界中的陽氣,注意保暖,防止陽氣散發,通過運動帶動陽氣之生發,適當吃些溫熱的食物。

陰虛體質的女性想要擺脫瘦弱,要告別焦躁,注意滋陰潛陽,多喝水,遠離燥熱的食物,以養陰為重點,注意保護肝腎,有利於藏精血。

痰濕體質的胖美人想變瘦,應當注意溫陽化飲。通過飲食、運動排出體內的多餘水分,進而增強陽氣,趕走體內的濕氣。脾胃不能正常運化是痰濕之根源,所以消胃健脾是調理之根本。

濕熱體質的女人臉上容易長痘,想要擁有光潔的皮膚,應當注意清熱除濕,適當吃些清熱除濕的食物,選擇健脾除濕的各種生活方式。

氣虛體質的女性慵懶、沒有精神,想要變得有精神,神采奕奕,應當注意補氣養氣,補好脾、肺、腎各個器官之氣,經常做舒緩運動增強自身體質。

血瘀體質的女性臉上易長斑,想要徹底祛斑,應當注意活血化瘀,生活中要注意增加心氣,讓心髒充滿活力,如此一來,血液流通即可順暢,斑自然也就消失了。

氣鬱體質的女性常常愁容滿麵,想要重展笑顏,應當注意疏肝解鬱。可以適當吃些行氣的食物,確保睡眠充足,運動適量,暢通氣機,確保肝髒健康。

特稟體質的女性身體嬌弱,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要遠離過敏源以減少對身體的傷害,生活起居上要注意做好自我保健。

《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養生的源頭

在《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一文當中劃分出了二十五種體質類型,《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一文當中劃分出了五種體質類型,《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一文當中劃分出了三種體質類型。由此可見,《黃帝內經》是體質思想的基礎。

在《黃帝內經·靈樞·論痛第五十三》中記載著“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薄厚,理之疏密,各不同……腸胃之厚薄堅脆亦不等”,這段文字所強調的就是體質不同,身體特征也不盡相同的意思。

《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中記載著“是人者,素腎氣勝”,《素問·厥論第三十七》中記載著“是人者,質壯,秋冬奪所用”。這兩句當中所提到的“素”和“質”,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體質。

《黃帝內經》當中還有很多篇章都有關於體質的介紹。比如《素問·血氣形誌篇第二十四》《靈樞·壽夭剛柔第六》《靈樞,經水第十二》《靈樞·五變第四十六》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解讀和描述了體質。雖然這些篇章並沒有直接出現“體質”二字,但是已經記載了很多與其相近的詞語,比如“素”“質”“身”“形”等。

《黃帝內經》認為髒腑形體、大小、質地、位置和形態特征的不同都是體質產生差異的基礎。在《靈樞·本藏地四十七》中這樣記載:“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頗者;六府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這其實描述的就是各髒腑“體”的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