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陰虛體質,女人要養陰清熱(2 / 3)

我認識一個女孩,20出頭,是個文員,她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天握著個水杯喝個不停,雖然是這樣,可自己仍然覺得很渴,同事們給她取了個外號“水漏子”。除此之外,那個女孩的手心還常常莫名其妙地發熱、冒汗,隻有把手心貼在冰涼的桌麵、椅麵上才能感覺舒服點。

陰虛嚴重的女性甚至會出現亡陰證,表現出汗熱而黏、呼吸短促、身體畏寒、手腳溫熱、燥妄不安、麵色潮紅、舌紅而幹、脈細數無力等。

最開始,那個女孩並未意識到問題有多嚴重,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她就開始便秘,用過不少的藥,但都沒什麼效果,再後來,她又出現了失眠、脾氣暴躁等症,她的麵色越來越黯淡、憔悴,後來她決定去看中醫,找到我,經過一番診斷,我確定她這是陰虛體質。

陰虛者還會出現手心、腳心、胸中發熱,不過體溫正常,眼睛、關節、皮膚幹燥澀滯,口唇發紅而且很幹,舌頭紅,舌苔少,脈象細快,情緒波動大,易心煩發怒,敏感壓抑。上述症狀消耗的不僅是女性的肌膚、精力,還會威脅到女性的青春美麗。

若津液不能輸於體表,皮膚就會變得幹燥,有的人的皮膚甚至會幹燥得出血,津液無法上承,口內得不到滋潤,常常會口幹舌燥、口渴等;津液無法輸送至大腸,大便則不能順利排出,進而誘發便秘,身體中的毒素就會殘留,痘痘、疹子就會由體表露出來。精血津液減少了,髒腑滋養自然會減少,進而影響髒腑功能正常發揮,每個髒腑部位都可能出現相關疾病。

女人每個月都會來月經,每次月經來潮的時候都會耗損掉人體的大量經血,此外,女人的一生還要經曆孕、產、乳等耗精血的生理過程。可能有的女性朋友會說,如果我不結婚,不懷孕,不生產,不哺乳,是不是就不會耗傷氣血了,不會陰虛了?然而,大自然讓女人擁有懷孕、生產、哺乳的能力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且有調查結果顯示,女性不經曆生產的過程乳腺癌的發生概率會提高。並且,“丁克”家庭畢竟是少數,所以說多數女性還是逃不過傷精、傷血、傷陰的。

如今的女性白天要工作,下班之後要還要照顧孩子和老人,做做家務,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會非常疲憊。如此勞心勞力,精血、陰液被大量耗損。太過疲勞還會傷陰,誘發陰虛體質。

女人易出現腎陰虛症狀,腎陰虛者虛火內擾,讓人渾身燥熱,夜間陰液無法收斂,人就會失眠、多夢等,再加上陰虛精虧致使骨骼失養,因此腎陰虛者常常會腰膝酸軟。巨大的壓力、緊張的情緒、房事過度等均易誘發腎陰虛,因此,生活中要有所節製。

女性過了更年期之後還會經曆閉經的過程,閉經其實就是陰血枯竭,也就是說人體已經沒多餘的血外排,每個女性都會經曆更年期,因此,更年期的女性更易陰虛,注重這段時期對陰虛症狀的調理很重要。陰虛女性想要養好容顏,應當從身體健康、排毒著手補充好陰液、陰血,進而改善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養生重在調肝、補腎

陰液虧虛的人易產生虛火,若隻是單純地瀉火,則易耗傷元氣,轉而患上其他疾病。因此,陰虛火旺者要以滋陰為主,因為隻有體內的陰液充足才可避免生虛火。肝“體陰而用陽”,肝陰不足易誘發肝陽上亢,出現脾氣暴躁、易怒等症。

腎為“後天之本”,易有虛證,腎陰虧虛也為常見證型,腎陰虧於下,肝火亢於上,人就會表現出眩暈耳鳴、麵紅耳赤、腰膝酸軟等症狀,因此,調補肝腎也是陰虛體質者養生之關鍵。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調肝補腎。

吃調肝補腎的食物

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補肝腎,潤五髒的作用,能緩解陰虛症狀,平時可多吃些用芝麻烹調的食物;栗子是常見的補脾健肝胃的食物,能炒著吃,能熬粥,還能研磨成栗子粉來食用,不僅味美,而且功效俱佳;山藥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代謝功能作用,能平補脾胃。山藥不但能煲湯,還能炒著吃,或是蒸熟了吃;枸杞子能調理肝腎陰虛。此外,蓮子、黑木耳、核桃等也是不錯的選擇;豇豆又叫飯豆、長豆,性平,味甘,有補腎、健脾之功,《本草綱目》上說豇豆能“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藥誌》上說豇豆能“滋陰補腎,健脾胃”。

也可將30克生地清洗幹淨後切片,煎煮取汁,然後取30克粳米淘洗幹淨熬粥,熬至粥八成熟時加入生地汁,一同熬煮至熟,連服數日即可見效。

食療方法

可以吃些性溫味甘的食物,如穀類,糯米、黑米、燕麥;果蔬類,刀豆、扁豆、紅棗、栗子等;魚肉類,如牛肉、鯉魚、草魚、黃鱔等,人體能從這些食物裏麵吸收營養物質,達到養肝健脾的目的。

順應春升之氣適當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特別是在早春之時,仍然有冬季的餘寒,可適當吃些韭菜、大蒜、芥菜、生薑,此類蔬菜性溫味辛,不僅能疏散風寒,又可抑病菌。

春季時暖風或晚春熱氣襲人,易誘發體內鬱熱,進而生出肝火,或導致身體中的津液外泄,適當吃些能清解裏熱、滋養肝髒的食物,如薏苡仁、芥菜、菠菜、萵筍、黃瓜、蘑菇等。

中藥調理

逍遙散:有疏肝理脾的作用,柴胡在此方中占主導地位,順其條達之性以疏肝解鬱,當歸、杭芍、白術、雲苓能養血、柔肝、健脾等。

柴胡疏肝散:有疏肝理氣、和血止痛的功效,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氣藥中加入杭芍養血柔肝,避免耗傷肝體。吐血多是火勝導致的,明代繆希壅在《先醒齋醫學方筆記·吐血》中提出了治吐血的三要法:“宜補肝不宜伐肝,經雲: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一貫煎:有滋養肝腎作用,少加疏肝利氣的川楝子,即可達到養肝、暢通氣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