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霸權(1 / 1)

但是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權力的陰影一樣,在文字或文學王國裏編輯的權力也同樣是無法剝奪的。我們隻有祈望編輯權力能成為文學的福社而不是災難。在我看來,唯一能製約編輯的權力不偏離文學軌道的力量就是編輯自身的文學良知和文學能力。無論是過去那種被動的守株待兔式的編輯,還是如今那種從後台走上前台,由被動的等待、“發現”、“鑒別”作家文本變成主動的“創造”作家、文本、流派、風格甚至文學本身的編輯,隻要他們察有基本的文學良知和文學能力,他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對於文學史的建構而不是傷害。其實,正是由於編輯的“權力”如此重大,文學對編輯素質的要求才更高。我甚至覺得,如果與編輯手中的實際權力相對應,我們的文學編輯理應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和文學鑒賞家,唯其如此,他們才能決定某個文本的“生與死”,才能真正盡到對於文學的巨大責任。我想起了已故的《上海文學》主編周介人先生,經他之手多少作家脫穎而出,又有多少名作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啊。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就在於他是一個優秀評論家和一個優秀編輯家的完美結合。想當年,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投到他手上後,他是反複研讀,又與宋耀良等先生多次討論,最終才決定發表。而正是這部作品後來成了綿延至今的中國新潮小說的前奏。然而,在中國的文學編輯界像這樣有才華、有責任心的編輯畢竟太少了。有的編輯根本不看自由來稿,而隻認名人稿與關係稿,有的編輯則權力欲膨脹把自己裝扮成了文學的上帝,到處遊山玩水接受作家們的朝拜。有的編輯根本就不懂文學,是文學領域實實在在的門外漢,但他卻切切實實地操持著文學的生殺大權。這種荒誕而具有反諷意味的現實,怎能不讓人對文學的前途悲觀失望呢?

在這裏,我其實並無意於把編輯說成是“魔鬼”或文學的“千古罪人”。我隻是希望通過對編輯權力的反思來重新觀照理解我們的文學與文學史。也許,隻要有文學,我們就必須永遠與編輯糾纏下去,但我開不出製約編輯權力在文學的軌道上運行的藥方。現在流行一種“網上文學”,這是一種擺脫了編輯權力的文學,也許它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希望?但願如此吧!

但是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權力的陰影一樣,在文字或文學王國裏編輯的權力也同樣是無法剝奪的。我們隻有祈望編輯權力能成為文學的福社而不是災難。在我看來,唯一能製約編輯的權力不偏離文學軌道的力量就是編輯自身的文學良知和文學能力。無論是過去那種被動的守株待兔式的編輯,還是如今那種從後台走上前台,由被動的等待、“發現”、“鑒別”作家文本變成主動的“創造”作家、文本、流派、風格甚至文學本身的編輯,隻要他們察有基本的文學良知和文學能力,他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對於文學史的建構而不是傷害。其實,正是由於編輯的“權力”如此重大,文學對編輯素質的要求才更高。我甚至覺得,如果與編輯手中的實際權力相對應,我們的文學編輯理應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和文學鑒賞家,唯其如此,他們才能決定某個文本的“生與死”,才能真正盡到對於文學的巨大責任。我想起了已故的《上海文學》主編周介人先生,經他之手多少作家脫穎而出,又有多少名作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啊。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就在於他是一個優秀評論家和一個優秀編輯家的完美結合。想當年,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投到他手上後,他是反複研讀,又與宋耀良等先生多次討論,最終才決定發表。而正是這部作品後來成了綿延至今的中國新潮小說的前奏。然而,在中國的文學編輯界像這樣有才華、有責任心的編輯畢竟太少了。有的編輯根本不看自由來稿,而隻認名人稿與關係稿,有的編輯則權力欲膨脹把自己裝扮成了文學的上帝,到處遊山玩水接受作家們的朝拜。有的編輯根本就不懂文學,是文學領域實實在在的門外漢,但他卻切切實實地操持著文學的生殺大權。這種荒誕而具有反諷意味的現實,怎能不讓人對文學的前途悲觀失望呢?

在這裏,我其實並無意於把編輯說成是“魔鬼”或文學的“千古罪人”。我隻是希望通過對編輯權力的反思來重新觀照理解我們的文學與文學史。也許,隻要有文學,我們就必須永遠與編輯糾纏下去,但我開不出製約編輯權力在文學的軌道上運行的藥方。現在流行一種“網上文學”,這是一種擺脫了編輯權力的文學,也許它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希望?但願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