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定位(1 / 3)

對於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階段劃分的思想,理論界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有學者認為,應該把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初階段;把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理解為更高階段,即比最初階段更高級的階段,而不應該把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後階段。其依據在於,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隻是“人類社會的史前史”,而共產主義社會開啟的人類曆史才是“真正的人類史”。馬克思的曆史辯證法已經粉碎了無論是將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將共產主義社會視為“曆史終結”的一切唯心主義的觀點。問題的關鍵在於,馬克思的曆史辯證法隻能解釋後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曆史必然性,卻不能構成解釋“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不是共產主義社會最後階段”的根據。在馬克思那裏,將共產主義社會區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這兩個階段,是對共產主義社會所作出的兩階段劃分。在這裏,“高級階段”與“最後階段”具有外延的一致性。事實上,當馬克思將“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共產主義社會”指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時,僅僅是因為其尚未完全達致共產主義社會的成熟狀態,尚且留存一些“舊社會的痕跡”和一些“弊病”;馬克思所指認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其實指向的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成熟狀態。雖然對於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劃分思想可以做多種角度的考量,但任何一種闡釋都應忠實於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分析框架,努力避免無意之間溢出這個基本框架。

在有關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的討論中,關鍵是把握這一劃分的特點和意義。第一,這種劃分不是一種精細的和刻意的劃分。通過文本閱讀可以發現,即使在提出這一劃分時,馬克思也沒有刻意將共產主義社會的階段劃分作為思考的論題。換言之,馬克思並沒有將未來社會的階段劃分作為需要特別關注的課題加以思考。這一點進一步證明了,對於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的新世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繪的隻是一個大致的輪廓,科學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從來就無意對未來的圖景做精細的構思。第二,這種劃分主要是以分配關係為尺度,對共產主義社會不成熟狀態和成熟狀態所做的區別。事實上,不成熟狀態與成熟狀態之間的區別具有整體性的特征。無論在分配方麵還是勞動以及其他方麵,兩者之間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劃分的標尺其實並不是唯一的。當然,不同的尺度所顯示的意義都隻在於展示,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從不成熟狀態向成熟狀態發展變化的過程。第三,這種劃分的方法論意義在於,關於未來社會的認識不能隻停留於抽象的層麵。隻有依靠這一正確的方法,才能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同現實的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之間的區別與聯係,以及現實的社會主義中不同曆史階段之間的區別與聯係,從而為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對於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階段劃分的思想,理論界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有學者認為,應該把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初階段;把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理解為更高階段,即比最初階段更高級的階段,而不應該把馬克思說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後階段。其依據在於,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到來之前隻是“人類社會的史前史”,而共產主義社會開啟的人類曆史才是“真正的人類史”。馬克思的曆史辯證法已經粉碎了無論是將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將共產主義社會視為“曆史終結”的一切唯心主義的觀點。問題的關鍵在於,馬克思的曆史辯證法隻能解釋後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曆史必然性,卻不能構成解釋“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不是共產主義社會最後階段”的根據。在馬克思那裏,將共產主義社會區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這兩個階段,是對共產主義社會所作出的兩階段劃分。在這裏,“高級階段”與“最後階段”具有外延的一致性。事實上,當馬克思將“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共產主義社會”指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時,僅僅是因為其尚未完全達致共產主義社會的成熟狀態,尚且留存一些“舊社會的痕跡”和一些“弊病”;馬克思所指認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其實指向的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成熟狀態。雖然對於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劃分思想可以做多種角度的考量,但任何一種闡釋都應忠實於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分析框架,努力避免無意之間溢出這個基本框架。

在有關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的討論中,關鍵是把握這一劃分的特點和意義。第一,這種劃分不是一種精細的和刻意的劃分。通過文本閱讀可以發現,即使在提出這一劃分時,馬克思也沒有刻意將共產主義社會的階段劃分作為思考的論題。換言之,馬克思並沒有將未來社會的階段劃分作為需要特別關注的課題加以思考。這一點進一步證明了,對於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的新世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繪的隻是一個大致的輪廓,科學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從來就無意對未來的圖景做精細的構思。第二,這種劃分主要是以分配關係為尺度,對共產主義社會不成熟狀態和成熟狀態所做的區別。事實上,不成熟狀態與成熟狀態之間的區別具有整體性的特征。無論在分配方麵還是勞動以及其他方麵,兩者之間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劃分的標尺其實並不是唯一的。當然,不同的尺度所顯示的意義都隻在於展示,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從不成熟狀態向成熟狀態發展變化的過程。第三,這種劃分的方法論意義在於,關於未來社會的認識不能隻停留於抽象的層麵。隻有依靠這一正確的方法,才能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同現實的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之間的區別與聯係,以及現實的社會主義中不同曆史階段之間的區別與聯係,從而為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2.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階段劃分的思想

討論現實社會主義階段劃分的課題,列寧無疑是首先需要對話的對象。這不僅因為他最先在實踐中遭遇到這一課題,還因為他對這一課題有著深刻的理論思考。概括而言,在這個論題上,列寧提出了兩個重要觀點,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階段劃分的思想。其一,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寧就已經深入研究了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構想,明確指出由“長久的陣痛”(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到“共產主義低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再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要經過三個大的發展階段。與馬克思相比較,列寧已經意識到,無產階級專政時期並不像馬克思所設想的隻是一個短暫的過渡時期,而必須經曆“長久的陣痛”。其二,列寧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本身是一個發展過程,開始是“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將來要過渡到“發達的社會主義”,需要分階段逐步過渡。這是列寧提出的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的設想。這一成果反映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列寧基於理想性的引導的理論創新,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複雜性和艱巨性的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