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定位(2 / 3)

如果說十月革命前列寧主要從理論上明確闡述走向社會主義是一個“長久的陣痛”的話,那麼,十月革命後列寧則從實踐上進一步充分意識到過渡的困難和艱辛。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處於艱難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曆史階段。對於未來,列寧指出:“我們連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也沒有建設完成。仇視我們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勢力還有可能把這奪回去。”“承認這一痛苦的真理根本沒有什麼‘可怕’,也決不會使人有正當的理由可以有一絲一毫的灰心失望,因為我們向來篤信並一再重申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起碼的真理,即要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必須有幾個先進國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可是我們暫時還是孤軍作戰,而且是在一個落後的,經濟破壞比別國更厲害的國家裏,但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我們畢竟在為社會主義創造條件的經濟領域內開始前進了。”顯然,這些論述表明,列寧在走向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中,強烈地感受到了來自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麵的嚴重製約和壓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盡管列寧將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指稱為社會主義社會,但他在有生之年,始終沒有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

在關於社會主義階段的劃分問題上,毛澤東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於,一方麵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建立”和“建成”的區別,另一方麵又對社會主義做了“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的劃分。

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建立”和“建成”一字之差,反映了毛澤東在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認識上的謹慎態度。何謂“建成”,毛澤東特別強調了生產力因素的標尺。他說,建成社會主義,也有一個“邊”,要有筆賬。例如工業占多大比重,生產多少鋼,人民生活水平多麼高,等等。至於何時建成社會主義,毛澤東最初認為需要10至15年。他說:“隻有經過十年至十五年的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築)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現在還未建成,還差十年到十五年。”“大躍進”遭遇挫折後,毛澤東對於建成社會主義的時間判斷發生了重大變化。1961年,他對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1962年初,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再次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後,要使生產力很大的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對於建成社會主義所需時間估計的重大變化,充分反映出毛澤東對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的深刻認識。

當然,毛澤東所說的“建成”,所指的是具備了逾越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框架的條件。1959年2月,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中說:“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後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毛澤東的“建成”顯然標誌著對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的超越。由於毛澤東的這一論斷主要是對蘇聯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的論點闡發的,因此他著重強調了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比第一個階段需要更長時間的思想。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的長期性在這裏有所忽略。並且,也“沒有能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來考慮中國的問題”。

從根本上而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概念的提出,固然有列寧和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階段劃分的思想淵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理論突破和政策突破。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鄧小平著重思考的是基於曆史的經驗教訓如何搭建從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的問題,這是他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初衷。換言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所要完成的,就是解決社會主義理想與現實差異性這樣的一個曆史使命,其實踐價值在於為社會主義建設路線方針政策的調整提供理論支撐。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論斷。這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此這樣論述道,盡管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還處於初級的階段,但是毫無疑問,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任何否認這個基本事實的觀點都是錯誤的。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係統闡述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觀點,即中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中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的階段。以這一理論的提出為顯著標誌,社會主義建設新的實踐形式的探索由此開啟。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形態說明

坦率地說,以往社會主義研究的最大不足在於,往往忽視了對唯物史觀特別是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指導下社會主義曆史生成過程的科學論證。並且將現實和理想這雙重維度混淆起來看待社會主義自身及其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從而導致認識上的混亂和實踐中的偏差。

馬克思的“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論述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曆史向資本主義世界曆史時代的轉變,第二層含義是人類普遍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由此,世界曆史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世界曆史時代和社會主義世界曆史時代兩大世界曆史時代。並且,這兩大曆史階段之間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在時間的規定性上並非截然分開。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所指向的是社會主義世界曆史時代。但曆史的事實是,在資本主義世界曆史發展的一定曆史階段上,作為製度的社會主義開始生成。盡管這時社會主義並不構成世界曆史的主體,但已經在資本主義世界曆史的框架內獲取了自身的存在。列寧正是借助“世界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理論武器,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資本主義世界曆史時代開辟出社會主義的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