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2 / 3)

曆史的事實是,蘇聯建立起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一方麵,並不是消除了商品貨幣形式的計劃經濟,從而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言的共產主義條件下的計劃調節有著顯著差別。因為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計劃調節概念是一種排斥交換價值形式即排斥商品和貨幣形式的勞動直接分配的概念。”同時,由於各個經濟主體相對獨立,蘇聯又存在著不完全的商品交換關係,市場雖然存在,但價格並不是通過市場自然形成的,在相當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計劃的限製,從而又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有著原則區別。因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作為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的市場經濟,是由市場機製(以價格機製為核心)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經濟。依照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即使宣布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所建立的並不是產品經濟形態,而是以計劃調節基本替代市場調節的商品經濟形態。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以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為樣板,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指令為主的、排斥市場機製的計劃經濟體製。在關於市場與社會主義關係的問題上,可以說,毛澤東的探索為新中國後來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埋下了深深的伏筆。他首先基於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主義初步實踐的曆史經驗,認識到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現實性。在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毛澤東指出,“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有密切關係。”“即使是過渡到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範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仍然有可能存在。”其次,毛澤東認為商品生產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並不能簡單地將商品生產確定為資本主義的因素。他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產,要看它與什麼經濟相聯係。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相聯係,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相聯係,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我國現在的情況是,已經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製變成了全民所有製,已經把資本家從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中排擠出去,現在在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領域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國家和人民公社,這同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有本質差別的。”再次,毛澤東還認為兩種不同社會屬性的商品生產的目的根本不同。他指出:“我們發展商品生產,不是為了利潤,而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為了五億農民,為了鞏固工農聯盟,為了引導五億農民從集體所有製過渡到全民所有製。在這方麵,商品生產還是一個有利的工具,這點應當肯定,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個工具。”不過,在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期內,毛澤東的這些理論思考並沒有很好地轉化為實踐。

3.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的提出

雖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但從交換關係的角度看,中國社會依然處於商品經濟形態時期。隻要有商品經濟,就會存在市場的自發調節。和蘇聯一樣,新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經濟,其實質決非是產品經濟替代了商品經濟,隻是計劃調節在很大程度上抑製和替代了市場調節,這種抑製和替代雖然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曆史條件的變化其弊端也不斷呈現出來,對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對於計劃經濟的利與弊,鄧小平有一番精辟的解釋:“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缺點在於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成為改革開放條件下我們黨進行經濟體製改革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強化市場因素的意義和作用,是鄧小平和陳雲等黨的領導人在交換關係領域改革的共同取向。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接見美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指出:“說市場經濟隻限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陳雲指出:“1917年後蘇聯的經濟計劃和1949年後的中國經濟計劃,都是按照馬克思所說的有計劃按比例辦事的。當時蘇聯和中國這樣做是完全對的,但是沒有根據已經建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經驗和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對馬克思的原理(有計劃按比例)加以發展,這就導致現在計劃經濟中出現的缺點。六十年來,無論蘇聯或中國的計劃工作製度中出現的主要缺點:隻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社會主義製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在他看來,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必須有兩種經濟,即“(1)計劃經濟部分(有計劃按比例的部分);(2)市場調節部分(即不作計劃,隻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進行生產,即帶有盲目性調節的部分)”。市場經濟作用的不斷強化,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擺脫蘇聯經驗和蘇聯模式探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我們回顧20世紀新中國改革開放史的一個重要線索。

在鄧小平看來,在市場經濟作為方法和手段的層次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沒有本質的不同,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根本區別。這實際上涉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本質和特殊運動規律的思考。概括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麵。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聯係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比較,這主要是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外部條件的特殊性而言的。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雖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製之間的關係,當然也有同集體所有製之間的關係,也有同外國資本主義的關係,但是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在他看來,由於社會主義隻是利用市場經濟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並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隻要在改革中堅持公有製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和發展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就“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鄧小平在晚年概括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裏?就在四個堅持。”這可以認為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本質區別的經典論述。江澤民也強調:“我們搞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緊密結合在一切的。如果離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就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西方市場經濟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東西,毫無疑義,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這是共同點;但西方市場經濟是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搞的,我們的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製度下搞的,這是不同點,而我們的創造性和特色也就體現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