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3 / 3)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與計劃相輔相成。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比較,這主要是就交換關係內部資源配置因素的特殊性而言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強調計劃經濟要與市場經濟相結合。1980年1月,鄧小平指出: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1985年10月,他指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1989年6月,鄧小平明確指出:“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不能改。在實際工作中,在調整時期,我們可以加強或者多一點計劃性,而在另一個時候多一點市場調節,搞得更靈活一些。以後還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江澤民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而且也更有條件搞好宏觀調控。”

“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製的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本質要求,二者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從交換關係的角度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就是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製的結合。這裏的“宏觀調控”所指的就是計劃調節。一方麵,要使我國經濟充滿活力和富有效率,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凡是應當由市場調節的經濟活動,要進一步放開放活,激發經濟活力”;另一方麵,要克服市場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等弱點和消極方麵,必須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微觀經濟越放開,市場化進程越快,要求宏觀調控越有力和靈活有效。”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將計劃和市場的優點的一麵發揮出來,將兩者的弱點的一麵加以克服,以求得公平與效率相得益彰的效果。江澤民頗有信心地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在處理市場機製和宏觀調控、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效率和公平等關係方麵,應該比西方國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這一論述既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初衷,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的特殊本質,並反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設要求。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辨析

從列寧以新經濟政策替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兩個選擇蘊涵著深刻的必然性和曆史關聯。盡管馬克思在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中並沒有包含有市場的因素,但是他在晚年關於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設想賦予東方國家利用市場機製走向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基於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方法,陸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由於尚未完成資本主義曆史階段現代化的任務,因此普遍麵臨集中主要力量盡快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奠定物質基礎的現實任務。對於這些國家而言,在西方資本全球擴張的曆史條件下,正確而合理地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是獲取西方資本主義所創造的肯定性文明成果的重要手段。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看,這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性的內在超越,建構新的現代性的必由之路。但是,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蘇聯並沒有關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建設和發展市場方麵的思考與探索。這不能不認為是一重大缺憾。

由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長期影響,中國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的道路的選擇並不輕而易舉。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探索過程表明,中國共產黨自覺運用這一手段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在鄧小平的許多論述中,可以發現他在消除計劃經濟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思維定勢的影響方麵所作出的積極努力。鄧小平反複強調,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鄧小平一直試圖讓全黨懂得,市場經濟與現實社會主義的關係並不是想象的那樣水火不容。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一經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間的概念辨析就成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需要澄清關於市場經濟三個層次的認識:第一個層次——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市場經濟。當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時,這裏,他基本上是將市場作為方法和手段來討論它之於建設社會主義的意義的。對於屬於資源配置手段範疇的市場經濟而言,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並無任何差異。第二個層次——作為經濟體製的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任務的提出,標誌著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不同的一種經濟體製探索的開始。市場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手段,一旦和某種所有製關係相聯係作為經濟體製而存在,那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原則的區別,內在地具有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不同的特殊規律。第三個層次——市場經濟作為商品經濟形態的意義。當鄧小平討論市場之於現實社會主義的意義時,他可能並沒有完全意識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商品經濟形態。倘若基於交換關係的視角,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由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建構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態,就形成了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形態共時存在的另一種商品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