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3年到1998年,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配套推進了經濟改革和市場發育,並且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市場發育方麵,據有關資料,到1996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已達到90121個,其中,消費品市場85391個,生產資料市場4730個。工業消費品批發市場2417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844個。這一年全國要素市場達到1004個。計劃和價格體製的改革繼續朝著縮小國家行政指令範圍的方向前進,財政和金融體製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財政稅收管理體製方麵,改變了過去10多年實行的地方財政包幹製度,實行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的分稅製。在金融體改革上有三個方麵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把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使它能夠獨立執行貨幣政策,有效調控貨幣流通量,保持幣值穩定;二是實行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職能的分離;三是實行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這幾項改革初步奠定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與此同時,在勞動、工資和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方麵,也由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客觀要求而逐步深入。
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市場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麵,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比較全麵地闡述了建立宏觀調控體係的問題。它明確宏觀調控的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主要手段是采取經濟辦法,在財稅、金融、投資和計劃體製的改革方麵邁出重大步伐,建立計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和相互製約的機製,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宏觀調控手段強調以經濟手段為主,各種手段不僅要“相互配合”,而且還要“相互製約”。
但是,宏觀調控體係的初步建立卻是在市場經濟的缺陷顯現之後。從1992年開始,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過熱狀態進一步加劇,對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威脅。主要表現在:貨幣過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出現膨脹趨勢;財政困難加劇;工業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瓶頸”製約進一步強化;出口增長乏力,進口增長過快,國家外彙結存下降較多,物價上漲越來越快,通貨膨脹呈現加速之勢。經濟發展的再次過熱,暴露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係建設嚴重滯後的問題。
從1993年到1998年,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配套推進了經濟改革和市場發育,並且取得了顯著進展。在市場發育方麵,據有關資料,到1996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已達到90121個,其中,消費品市場85391個,生產資料市場4730個。工業消費品批發市場2417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3844個。這一年全國要素市場達到1004個。計劃和價格體製的改革繼續朝著縮小國家行政指令範圍的方向前進,財政和金融體製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財政稅收管理體製方麵,改變了過去10多年實行的地方財政包幹製度,實行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的分稅製。在金融體改革上有三個方麵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把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使它能夠獨立執行貨幣政策,有效調控貨幣流通量,保持幣值穩定;二是實行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職能的分離;三是實行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變。這幾項改革初步奠定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與此同時,在勞動、工資和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方麵,也由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客觀要求而逐步深入。
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市場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麵,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比較全麵地闡述了建立宏觀調控體係的問題。它明確宏觀調控的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主要手段是采取經濟辦法,在財稅、金融、投資和計劃體製的改革方麵邁出重大步伐,建立計劃、金融、財政之間相互配合和相互製約的機製,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綜合協調。宏觀調控手段強調以經濟手段為主,各種手段不僅要“相互配合”,而且還要“相互製約”。
但是,宏觀調控體係的初步建立卻是在市場經濟的缺陷顯現之後。從1992年開始,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過熱狀態進一步加劇,對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嚴重威脅。主要表現在:貨幣過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出現膨脹趨勢;財政困難加劇;工業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瓶頸”製約進一步強化;出口增長乏力,進口增長過快,國家外彙結存下降較多,物價上漲越來越快,通貨膨脹呈現加速之勢。經濟發展的再次過熱,暴露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係建設嚴重滯後的問題。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意見》指出,我國經濟在繼續大步前進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某些方麵的情況還比較嚴峻。在解決問題時,要切實貫徹在經濟工作中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同時要注意穩妥,避免損失,特別要避免大的損失的指導思想,把加快發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改革、轉換機製、優化結構、提高效益上來。文件提出了嚴格控製貨幣發行、穩定金融形勢等16條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措施。在宏觀調控過程中,一方麵控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快增長,從而減少貨幣發行,促使物價降下來;另一方麵大力加強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使總量平衡狀況逐步改善。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中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既有效地抑製了通貨膨脹,使商品零售價格漲幅從最高峰1994年10月的25.2%降低到1996年12月的4.4%;又保持了經濟的較快速度的增長,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仍達9.7%,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