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製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在馬克思那裏,股份公司被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範圍內的揚棄”的具有過渡性質的企業組織形式。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具體實踐中,股份製改造,不僅意味著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而且實際上還伴隨有大量化公為私、侵吞國有資產的現象。一些地區國有小企業在“抓大放小”的改革方針指導下私有化的狀況非常明顯,對放活小企業實際上采取了放任自流和一賣了之的態度。正如有學者所揭示的:“除了國家保留一小部分行使特殊功能的國有小企業外,大多數國有小企業改革方向是非國有化的民營發展道路。”這樣,在諸如改組、聯合、兼並、股份合作製、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改革方式中,核心問題就是國有產權的轉讓。這樣的例子很多:2000年,山東出了個“陳賣光”。菏澤市市長陳光(當年作為諸城市委書記鼓吹私有化的“諸城模式”),鼓吹賣企業,送企業,私有化。2001年,吉林省計劃實施國有資產大麵積退出計劃,除20戶大中型骨幹企業外,準備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其他1500多戶國有企業和新組建的企業不再保留國有或國有控股。對中小企業原則上不再保留全民所有製。等等。到1999年末,全國縣級和縣級市屬的國有企業已經所剩無幾。一些國有企業越來越窮,職工收入越來越低,而承包人的私人財產卻在不斷膨脹。在許多中小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製企業中,自發的或非正式的私有化,即未經許可而將財產轉化為私人資產這種事情已經非常普遍。
這一時期,農村土地關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在一些地方的規模逐步擴大,速度逐步加快。其中突出的問題,一是農民在地方基層政府的壓力下被迫而不是自願放棄土地的承包權,從而失去土地;與之相關的問題是,雖然執政黨和政府不斷強調土地政策長期不變,但土地處置權從來沒有真正地賦予農民。二是土地長時間、大麵積地向私營工商企業流轉情況較多。
3.生產和生產力狀況
這一時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
經過快速發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89年的16909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95933億元,並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別提前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年均增長9.3%,遠遠高於同期世界3.2%的平均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由居世界第十位躍升到第六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89年的1117億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509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外彙儲備從1989年的56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500多億元,居世界第二位。
在農業方麵,1990—2001年糧食平均年產量93777億斤,比20世紀80年代平均年產量增加1838億斤。主要農產品中,穀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茶葉、大豆、甘蔗居世界第三位。在工業方麵,隨著工業產量的大幅增長,主要工業品中,鋼、化肥等產量陸續居於世界首位。其他產品的位次也明顯上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1990—2001年,在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中,第一產業由27.1%降為15.2%,第二產業由41.6%上升為51.1%,第三產業由31.3%上升為33.6%。
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1989—2001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年均增長29%,成為重要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15%。1996—2001年,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左右。城市軌道交通設備製造、環保裝備國產化、數字化通信設備等專項進展順利,裝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造能力不斷增強。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發射成功。其他諸如雜交水稻、基因測序等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這一時期,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步伐大大加快。特別是1998—2001年,累計發行國債6600億元,形成投資總規模3萬億元,其中大部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期間,一大批技術水平先進的大中型項目建成投產,其中重要的有京九、南昆鐵路全線投入運營。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江河上遊水利樞紐工程、加固長江幹堤、公路國道主幹線、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生態建設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9年的15.04‰下降到2001年的6.95‰,人口素質也不斷提高。1998—2002年,全國用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麵的投入達5800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29%。五年中全國共植樹造林36億畝,封山育林48億畝。2001年與1991年相比,汙水排放量下降57.2%,固體廢物排放量下降33.4%,廢氣排放量下降30.5%,城市汙水處理率由16%提高到36%。
這一時期,中國先是打破20世紀9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的經濟貿易製裁,克服了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兩年降到4%左右所帶來的嚴重困難,推動經濟發展重新進入快車道。90年代中期,成功地抑製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實現了“軟著陸”;90年代後期,又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和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同時陷入經濟低迷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