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製經濟成分比例的上升,除了由於它們在發展生產、增加就業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執政黨鼓勵、支持和引導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相當多數的國有企業改革並沒有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麵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經濟增長的目標,政府不得不求助於各種私有製經濟。大量中小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改革因此演變為由公轉私的產權替代。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私有製經濟重要一翼的外資經濟,隨著執政黨和政府的政策調整,也呈現出不斷發展的勢頭。截至2003年5月,全國共有外商投資企業212702戶,注冊資本金563825億美元。根據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政府為外國投資者進一步開放更多的工業領域,據報道,到2003年3月,允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部門從原來的186個已增加到262個,由國家監控的部門數量從原來的112個減少到75個。在對外貿易方麵,外資企業已經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其中2000年出口占47.9%,進口占52.1%。最新資料表明,截至2007年底,全國實有外商投資企業28.62萬戶,實有投資總額2.11萬億美元,注冊資本1.16萬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戶均注冊資本達到403.67萬美元。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外商獨資企業比例不斷增大,全國實有外商獨資企業17.96萬戶,占實有戶數的62.73%。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實有外商投資企業達到44.59萬戶。
黨的十六大報告繼續主張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私有資本共同參股的混合所有製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製主要的所謂“實現形式”。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4371家重點企業的跟蹤調查,截至2001年底,這些重點企業中已經有3322家實行了公司製改造,改造麵為76%。這表明,目前全國最重要的國有企業,大部分已改為股份製企業,國有經濟成分隻不過是股份製、混合所有製企業的組成部分而已。在股份製改造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化公為私、侵吞國有資產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國有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比例進一步降低。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健全現代企業製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
外國資本進一步擴大對國有企業產權變革的參與程度。執政黨和政府作出的相關決策是,“向外資開放許多國有企業,允許外資經營或入股”,“通過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事實上,其直接目的則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扭轉這些國有企業嚴重虧損的局麵,創造就業崗位,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讓國家銀行逐漸擺脫呆賬和壞賬的困擾。
私有製經濟成分比例的上升,除了由於它們在發展生產、增加就業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執政黨鼓勵、支持和引導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相當多數的國有企業改革並沒有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麵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經濟增長的目標,政府不得不求助於各種私有製經濟。大量中小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改革因此演變為由公轉私的產權替代。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私有製經濟重要一翼的外資經濟,隨著執政黨和政府的政策調整,也呈現出不斷發展的勢頭。截至2003年5月,全國共有外商投資企業212702戶,注冊資本金563825億美元。根據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政府為外國投資者進一步開放更多的工業領域,據報道,到2003年3月,允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部門從原來的186個已增加到262個,由國家監控的部門數量從原來的112個減少到75個。在對外貿易方麵,外資企業已經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其中2000年出口占47.9%,進口占52.1%。最新資料表明,截至2007年底,全國實有外商投資企業28.62萬戶,實有投資總額2.11萬億美元,注冊資本1.16萬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戶均注冊資本達到403.67萬美元。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外商獨資企業比例不斷增大,全國實有外商獨資企業17.96萬戶,占實有戶數的62.73%。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實有外商投資企業達到44.59萬戶。
黨的十六大報告繼續主張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私有資本共同參股的混合所有製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製主要的所謂“實現形式”。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4371家重點企業的跟蹤調查,截至2001年底,這些重點企業中已經有3322家實行了公司製改造,改造麵為76%。這表明,目前全國最重要的國有企業,大部分已改為股份製企業,國有經濟成分隻不過是股份製、混合所有製企業的組成部分而已。在股份製改造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化公為私、侵吞國有資產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國有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比例進一步降低。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健全現代企業製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
外國資本進一步擴大對國有企業產權變革的參與程度。執政黨和政府作出的相關決策是,“向外資開放許多國有企業,允許外資經營或入股”,“通過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事實上,其直接目的則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扭轉這些國有企業嚴重虧損的局麵,創造就業崗位,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讓國家銀行逐漸擺脫呆賬和壞賬的困擾。
在農村生產關係方麵,上述兩個文件和黨的十七大報告都強調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並強調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以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種規模經營,既可能是建立在勞動者集體所有製基礎上的,也可能是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從目前的實際效果看,土地流轉並未導致出現勞動者集體所有製的規模經營,卻為大量私人農場主的出現創造了可能性。另一方麵,由於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具體歸屬不清晰,造成一些地方濫征土地,導致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由於現行征地製度征地範圍過寬,對農民的補償過低,對失地農民的安置也無法解決其後顧之憂和長遠之計,不僅使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也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