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治形態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行政體製改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法製建設等方麵,都取得一定的成績。如在行政體製改革方麵。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人民政府圍繞國務院提出的建設“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製”的目標,大力推進體製改革和製度創新。在加強行政立法、規範行政權力、改善行政執法、完善行政監督,建立審計製度,推進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加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推行電子政務,建立專家谘詢和評估製度、社會聽證和公示製度,擴大公眾對政府立法工作的參與程度等方麵,做出了許多努力,采取了許多措施,取得了不少進展和成效,得到了群眾的肯定和好評。但如果以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進行考量的話,實然與應然的距離仍然很大。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如果不能成功地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就難以成功抵製西方發達國家民主製度對中國人民的吸引。
執政黨所麵臨的課題是,一方麵需要探索民主的實現形式——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中的肯定成果,另一方麵還要在經濟基礎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努力維持政治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屬性。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開始以社會主義文明的深刻視角,係統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經驗。在2003年2月中共十六屆二中全會上,胡錦濤指出:“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是我們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於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這一重要論斷的作出,不僅第一次明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方針,而且第一次概括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中國共產黨由此進一步明確了不照搬西方政治發展模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決心。
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一方麵強調深化政治體製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麵強化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民主和法治步伐在積極穩妥的推進之中。與此同時,各種社會思潮對於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影響始終未曾間斷。中共十七大前後,一些人在“普世價值”的旗號下,將西方的民主模式作為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試圖影響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方向。麵對西方民主模式的衝擊,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中國在民主標準問題上的價值觀:衡量一個國家的政治製度是不是民主的,關鍵要看這個國家廣大人民的意願是否能得到充分反映,這個國家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否能得到充分實現,這個國家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可以預見的是,西方和國內一些人會不斷強化西方民主模式對於中國政治形態的影響。
5.社會意識狀況
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要求在政治和社會意識領域的資本主義全球化。這種外部條件影響了中國內部社會意識的變化。就內部條件而言,雖然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麵仍然在努力,但由於生產關係的進一步私有化,交換關係的進一步市場化,這一努力的收效在一定意義上僅僅局限在社會公德建設的成就上。一部分共產黨的幹部不但已經基本上喪失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已經變成期望實現資本主義的發起人或代表者。在私有化和市場化的物質存在麵前,相當多數的青少年不僅基本上沒有形成共產主義的思想意識,而且已經成為全球化條件下各種資本主義文化的擁護者和傳播者。
隨著經濟基礎的深刻變革,改革開放以來思想理論界的一個突出特征是,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理論和實際生活領域的影響麵臨著弱化的趨勢。有學者指出:“今天我國意識形態建設麵臨的嚴峻形勢就在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轉化為對於社會主義的認同;思想理論界和學界,在許多重大的政治理論問題上還嚴重缺乏共識;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和導向力不強,而對於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各種思潮則缺乏有效的批判和抵製方式;歸結起來,這就從根本上構成了對於社會主義製度合法性的動搖。”與主導地位的削弱同時,馬克思主義研究陣地、隊伍也嚴重萎縮。中國共產黨對此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這一時期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試圖改善這一狀況的努力。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生產關係的私有化和交換關係的市場化,隨著中國在經濟上與資本主義世界“接軌”,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將會逐步擴大它在全社會的影響,無論在實際生活領域還是在思想理論領域,馬克思主義都將被進一步邊緣化。
6.階級結構狀況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中間階層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現階段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關係也基本定型。
這一社會階級階層結構基本固化並處於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當然,這並不是說各階級階層在數量上不會變化,也不是說社會流動已經完全停止,而隻是對結構的穩固化的確認。執政黨對各種私有製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必然造成私營企業主階層和雇傭勞動階層人數的持續增加。據報道,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從7100萬減少到5000萬。其中大批職工轉向私有製經濟領域。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由於在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方麵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多的西方跨國公司將製造業轉到中國,這將在緩解中國就業壓力的同時,導致雇傭勞動階層數量的進一步增加。而隨著土地流轉的進一步加速,職業農業勞動者階層在社會階級階層結構中的比重將進一步降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失業人群的數量一直呈上升勢頭。2003年中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約為1.5億人,而每年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隻有1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