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及其內在矛盾(2 / 3)

但是,不久後發生的人民公社化運動,表明毛澤東已經全麵而深入地著手於直接呼應的實踐。這一實踐,不僅集中表達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期望以生產關係的迅速提升達致生產力快速增長的主觀願望,也集中反映了他們當時在社會主義問題上的認知水平。就後者而言,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們對於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設想的前提條件和基本原則的忽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於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之間關係的片麵理解。拋開當時的生產力條件的客觀要求,片麵強調“一大二公三純”的公有製一統天下,在所有製結構上追求單一的公有化,忽視其他經濟成分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解放”就會轉化為“破壞”,其結果隻能是“欲速而不達”。正如有學者所分析的那樣,“如果不急於消滅個體工商業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隻消滅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我國的經濟發展會更快更好一些。”。

從對於列寧和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認識和實踐的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兩者既有一致性又有差異性。其一致性在於,從理論認識的呼應上,列寧和毛澤東都始終遵循了馬克思關於公有製和社會主義一致性的基本思想;其差異性在於,列寧和毛澤東的實踐軌跡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世界上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20世紀社會主義探索曆程的經驗總結,是21世紀社會主義走向複興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這裏,問題的關鍵在於對差異性的解讀。兩者的實踐軌跡從正反兩個方麵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即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受國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製約等因素的影響,私有製的消滅絕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經曆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進而言之,社會主義的實踐者既要清醒地認識到所有製問題的解決是關涉社會主義實踐的起始性問題,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與實際的生產力水平相聯係,密切關注生產關係變革的生產力承受程度,以求正確地把握好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辯證關係,從而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相互協調。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

改革是一場我們黨主動發動的革命。1984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們改革經濟體製,是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環節和方麵。這種改革,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論斷突出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包括所有製結構在內的重大變化都是在我們黨的主動安排下實現的。當然,強調革命性的主要意旨是為了展示改革的堅定決心。這場革命並不是一種對原有製度的徹底破壞,而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原則在生產關係的調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鄧小平指出:“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製度,社會主義製度,社會主義公有製,那是不能動搖的。”

他反複強調:“一個公有製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從長遠說,最終是過渡到共產主義。”這可以看作鄧小平在對社會主義認識上的繼承性。在他看來,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是實現共同富裕和避免兩極分化的製度保障。他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隻要我國經濟中公有製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私營經濟的發展是為了加強公有製經濟,服務於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主張恢複和發展私有經濟的初衷。他指出:“有計劃地利用外資,發展一部分個體經濟,都是服從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個總要求的。”“我們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發展,不會影響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這一基本點。相反地,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加強公有製經濟。”可見,在鄧小平看來,恢複和發展私有經濟隻具有手段的意義。

調整和完善所有製結構,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構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問題所取得的理論成果。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為實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

中共十六大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決定十年之後,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2007年10月25日,胡錦濤同誌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形成各種所有製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重申“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中,公有製的主體地位是這一經濟結構的核心內容和特殊性所在;公有製與私有製並存競爭,共同發展,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製結構的一般性特征。有的學者使用“混合所有權製度”或“複合型所有權製度”一詞,所揭示的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的一般性特征,應該說隻是一種表象的理解,並沒有揭示出兩者之間主輔關係這一內在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