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改革理論探索的過程和改革實踐探索的過程具有一致性,並表現出階段性特征。這一點在私有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得異常明顯。促成這一經濟因素成長的漸進性特征有意識形態方麵支持的因素;同時,私有經濟的恢複和壯大在客觀上獲得了公有製經濟在管理、技術和資金方麵的支持。由此,改革開放以來公有製經濟和私有製經濟之間事實上蘊涵著此消彼長的軌跡。經過30多年的調整,改革前單一公有製的所有製結構業已轉變為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並存的所有製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公有製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94.7%下降到60%左右,非公有製經濟比重由5.3%上升到40%左右。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製結構的深刻變化帶來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一些人產生了這樣的誤解,即所有製問題似乎無關緊要。形成這種認識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長期以來,對於公有製,我們的宣傳往往隻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認識上,其解釋力和說服力未免就有些蒼白,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獲得正確的感性認知。在所有製問題上的模糊認識,不僅沒有正確把握公有製之於社會主義的經濟意義,也嚴重忽略了公有製之於社會主義的政治和文化意義。經濟意義意味著分配的公平,政治和文化意義意味著黨的執政基礎的鞏固以及主人翁社會心理的維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較長的曆史階段,深化對公有製與社會主義的一致性的認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方麵,曆史實踐已經證明,未來社會公有製的成熟狀態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長遠目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應該探尋與這一特殊的曆史階段相適應的所有製結構。顯然,容留和發展一定的私有製經濟有利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麵,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安排的現實合理性與未來合理性等同,削弱公有製之於社會主義的特殊意義,進而否定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設想的科學性,就可能喪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製結構的內在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結構的製度安排,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關係必然性地反映出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確認識和處理公有製經濟和私有製經濟的關係,是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課題。換言之,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毫不動搖”之間的關係,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和鞏固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蘊涵的意義豐富而深刻。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公有製經濟,既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層麵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的製度性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礎,也是整個社會主義製度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社會主義經濟製度”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的核心,社會主義就成為了奢談。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作為現階段中國之所以稱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核心表征,是維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始終堅持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就成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關鍵。日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不破哲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在走的路是“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路”。在他看來,由於曆史條件的不同,列寧時代和今天的中國進入市場經濟的途徑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社會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怎樣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不被資本主義所取代,它又應該怎樣使社會主義的核心經濟部分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來與資本主義競爭”,是不破哲三所著重思考的課題。他認為,如果要避免在市場經濟中迷失社會主義方向,國家必須牢牢地“占據製高點”,即必須將工業和交通運輸等方麵的絕大部分控製在社會主義手中,以便它能確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方向。
許多國外的研究者們注意到,在調整生產關係的過程中始終拒絕大規模私有化的改革思路,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獲取經濟增長和社會總體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喬萬尼·阿裏吉認為:“確實,關鍵的改革並非私有化,而是讓國有企業引入競爭機製,相互之間、與外國公司之間,特別是與大量新建的私有、半私有和集體所有製企業之間展開競爭。”同時,“中國政府在促進發展上的作用並未減退。相反,它在發展新產業、建立新出口加工區,擴大和使高等教育現代化以及建設主要基礎設施上投入了巨資,其力度與人均收入水平相當的任何一個國家相比都是空前的。”丹尼爾·布羅姆利通過總結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土地所有權和私有化方麵的經驗教訓論證了如下觀點,即中國經濟之所以在過去幾十年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農業土地由集體或村鎮掌握,這為勞動力適應經濟總體發展情況而隨時離開或回到農業生產提供了內部手段”。他認為,“轉型政策不能依靠意識形態來引導,而是要由謹慎分析和對實際發生的情況的具體評估來引導”在他看來,在土地所有權問題上拒絕大規模私有化,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總體穩定的重要保障。伊萬·塞勒尼則指出,中國之所以仍然是社會主義形態,最為明顯的一點是,中國仍然是一黨執政,而且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作為合法性來源。執政黨在經濟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執政黨決定著全國、地方和公司層級的政策,並且通過控製某些企業關鍵崗位的任命來發揮作用;私有產權在中國經濟中的支配位置並不像許多西方評論家所認為的那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