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提出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製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由此也拉開了全麵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序幕。概括而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方麵,毛澤東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在他看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要學習外國的文化藝術,研究中國的文化藝術,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創造出“有社會主義的內容”、“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中國自己的”思想文化。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揭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構的基本思路,也第一次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進行了總體性設計。二是指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在他看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麵誰勝誰負的鬥爭,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成效,單從社會風氣的變化就可感知。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我們建國以後的十多年中,由於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社會風氣是健康的。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絕大多數懷抱崇高理想,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捍衛人民利益,維護社會秩序,處處表現良好的獻身精神和守紀律精神。”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發動,反映出毛澤東對文化相對獨立性的極端性理解,致使包括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了重大挫折。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意識領域的基本特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生產力獲得舉世矚目的持續而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均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標識出這場社會變革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意識領域出現的三個方麵的重大變化,構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現實背景。
(1)價值觀多元差異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在推動利益共同體的解體進程的同時,也觸發了價值觀共同體的解體進程。價值觀作為人們的文化積澱和生活實踐的產物,是人們的利益、需要等在心理、思想和行為取向上的反映,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換言之,任何價值觀都隻能是一定主體的價值觀。社會經濟成分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物質利益和分配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不僅造就了多元的價值觀主體,也催生和促成了當代中國人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和多元態勢,創造出價值觀多元化的生存空間。20世紀80年代既是一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年代,也是一個各種價值觀生成並躍動的年代。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精神洗禮,社會意識領域價值觀多元化現象業已成為一種經驗性的事實。
多元導致差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差異性不僅反映在經濟利益的層麵,也反映在價值觀念的層麵。社會學家在研究社會分層時發現,各個階級階層的人的思想觀念都會在改革開放所導致的社會經濟變動中發生變化和分化。比如,在擁護改革開放和對改革開放的方向發生根本質疑這個基本問題的分歧上,人們已經劃分成不同的群體意識、不同的社會態度、不同的思潮派別和不同的行動取向。這種分野所涉及的社會階層認同,常常因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出現的新的焦點問題而發生重組。當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和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基本經濟製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被確立為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社會意識領域價值觀的差異性也就由此獲得了這個特殊曆史階段的現實合理性。並且,經過多次分化和重組,多元的價值觀主體已經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就此而言,改革的某些舉措從最初的主動性普遍認同到主動性部分認同的重大變化,並不是一種反常的現象。正如有論者所認為的,“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各種利益訴求的表達將會成為一種常規性的社會現象”。
價值觀多元化所帶來的社會效果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價值觀的多元化有利於推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的解放,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沒有思想解放大潮的激烈湧蕩,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推進,這是積極性的一麵。另一方麵,價值觀的多元化也導致社會主義價值觀邊緣化和全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和失序。對於多元價值觀現實性的承認,並非意味著對每一種價值觀都是正確的和合理的承認。“在這種變化中,主要是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思想觀念的解放,但也潛藏著價值觀念和道德滑坡的危機以及某些社會問題。”基於社會主義價值立場,不能不承認的一個客觀事實是,社會主義價值觀邊緣化的狀況正在強化。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期內,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穩定化趨勢所決定,各個社會階級階層的不同價值取向進一步穩固化和顯性化,價值觀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強化。如果說價值觀多元化在改革開放初期主要地體現為積極意義的話,那麼,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物質主義的強勢進一步凸顯,價值觀多元化的消極性影響正在逐步強化。隨著價值矛盾的日益普遍化,價值觀的多元差異並存開始有向多元對立衝突的方向轉化的趨勢。
(2)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
任何一種社會思潮的形成和興起,都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文化根基,並脫離不了一定的國際國內社會條件。革命或改革的年代,往往是社會思潮生成和活躍的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陸續登上中國社會舞台的多種多樣的社會思潮,作為改革開放這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在人們思想觀念深處的反映,是社會意識領域深刻變化的真實寫照。這些相互激蕩的社會思潮,參與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思想變遷的曆史進程,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豐富複雜的曆史軌跡,構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意識領域的特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