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究竟有哪些主要社會思潮,在不同學者的視野中有認識上的差別。有的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真正能在中國社會形成廣泛影響、構成社會思潮的思想意識並不很多,其中,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新左派”最具影響,是值得人們關注的三大社會思潮。有的學者則從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對立性質的角度,認為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思潮、政治思想領域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價值觀領域的“普世價值”以及曆史虛無主義,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主要社會思潮。還有的學者從解構啟蒙的角度,認為當代中國有國家主義、古典主義和多元現代性等三種主要思潮。其中,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曆史虛無主義思潮和政治儒學思潮,是影響現階段中國社會的幾種主要社會思潮。
如果從曆史分期的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思潮的發展變化,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南方談話為界劃分為兩個曆史階段。中共十四大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一些社會思潮擁有了相比前一個曆史階段更為雄厚和穩固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並逐漸趨於成熟。當下中國社會比較活躍的每一種社會思潮,一般都擁有自己的一批思想精英,都有其核心人物,並且一般都擁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相對穩定的話語平台。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社會思潮的組織化程度逐步提升,對政治體製改革的介入程度也在逐步加深。香港《星島日報》2007年9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量“民間智庫”參與到諸多公共事件和社會熱點中,發表意見,發揮影響力。目前較有影響的“民間智庫”有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天則經濟研究所、世界與中國研究所、北京思源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等,在修改憲法等重大公共決策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些“智庫”聚集了一批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其中不乏一些思潮的核心人物。這篇文章還認為,這些人如果與特殊利益階層結合,則政治勢力的意味更為明顯。各種社會思潮的迅猛發展,不僅表現為廣大幹部群眾的政治態度分野越來越為鮮明,也表現為知識分子隊伍的分化更加嚴重。
(3)社會主義理想信仰嚴重弱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確立和鞏固,社會意識領域出現了從計劃經濟時期意識形態的過度強化向市場經濟條件下意識形態淡化趨勢的轉變,社會實際生活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出去意識形態化的特征。正是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出現了對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認同不斷提升的趨勢。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06年2月1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引用中國問題專家勞倫斯·布拉姆的話說:“中國已從意識形態主宰一切、不存在任何物質主義的狀態,轉變為物質至上、不講人格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狀態。人們有所期望成為了普遍現象。現在大家談論的是‘用什麼品牌’。”
就其實質而言,意識形態淡化的過程伴隨著共產主義信仰和理想消解的過程。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僅僅用了30多年時間,我國社會就基本完成了從理想旗幟高揚到物質主義盛行的重大轉換。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在2010年7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新中國成立以後培育的以破私立公、為人民服務為特征的革命傳統,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引以為自豪的精神優勢。現在時過境遷,這兩個傳統究竟還有多大分量?”“在這些方麵,優良傳統的影響依稀可見,同時也存在嚴重的不良傾向。各種信息提示我們,信仰不明,道德淪落,文化低俗的氣氛正在彌漫,對中華民族的複興造成嚴重的困擾。”許多人在追逐充裕的物質生活的過程中漸漸淡忘了關於人生理想信仰的話題,“一切向錢看”成為了多數人內心深處的最高追求。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在“沒有信仰的狀態,精神上會感到空虛,他對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從改革開放初期積極的參與和高漲的熱情蛻變為對於現實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漠不關心,呈現出所謂“精神疲勞”的現象,集體回歸到個體的現實生活之中。一係列“惡搞”的文化現象的背後無疑是理想的放逐和精神家園的荒蕪,當大學教育的功利主義甚囂塵上時,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理想信仰的弱化具有一定的曆史必然性。既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那麼,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重大調整與對外開放,就成為完成這一根本任務的現實選擇。這一現實選擇所帶來的深刻的社會變化是,社會民眾在基本生存方式上出現了高度的市民社會化的特征,雖然就其性質而言這一特征不同於馬克思所言的市民社會。這一特征的核心表現是,隨著財富的發展,也就是隨著新的力量和不斷擴大的個人交往的發展,那些成為共同體的基礎的經濟條件,那些與共同體相適應的共同體各不同組成部分的政治關係,以理想的方式來對共同體進行直觀的意識形態和個人的性格、觀點等,都產生了走向弱化的趨勢。
總體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意識領域出現這三大特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反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觀念領域的實然狀態。對於社會意識領域的這些變化,既要看到其積極性的一麵,也不能忽視其消極性的一麵。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在這種變化中,主要是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思想觀念的解放,但也潛藏著價值觀念和道德滑坡的危機以及某些社會問題。”“我國精神文化領域中出現的消極現象是一種代價,但不是無足輕重的代價。”。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意識領域變化的消極性一麵,需要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和應然狀態,努力按照目標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逐漸克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意識領域應然和實然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