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與實質(1 / 3)

第二,體製層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認為,改革主要是指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基礎上改變束縛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的體製。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接見美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次理論論爭都或多或少與此相關。30多年體製改革的核心,是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通過交換關係的重大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從交換關係的角度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

第三,價值層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所幹的事業,就是努力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重要論斷蘊涵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雙重價值目標,即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內涵時提出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與“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這兩個方麵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起,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所著重思考的就是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走上現代化和社會主義辯證互動的良性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遭遇的成就與挫折都與此緊密相關。無論是實現現代化的價值目標還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立足點都不應是其中的任何一個,也絕非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應立足於這兩個方麵相統一的基礎。換言之,思考其中任何一個方麵,都必須基於兩個方麵的內在統一。

第四,實踐綱領層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實踐綱領就是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製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黨的基本路線形成的曆史起點。我們黨果斷地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方針,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明確地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確立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正是基本路線的戰略轉變,才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新的曆史航程。中共十七大報告對黨的基本路線作了進一步的深刻闡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可以認為,基本路線框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軌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第二,體製層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認為,改革主要是指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基礎上改變束縛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的體製。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接見美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次理論論爭都或多或少與此相關。30多年體製改革的核心,是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通過交換關係的重大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從交換關係的角度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

第三,價值層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所幹的事業,就是努力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重要論斷蘊涵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雙重價值目標,即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內涵時提出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與“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這兩個方麵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起,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所著重思考的就是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走上現代化和社會主義辯證互動的良性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遭遇的成就與挫折都與此緊密相關。無論是實現現代化的價值目標還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立足點都不應是其中的任何一個,也絕非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應立足於這兩個方麵相統一的基礎。換言之,思考其中任何一個方麵,都必須基於兩個方麵的內在統一。

第四,實踐綱領層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實踐綱領就是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製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黨的基本路線形成的曆史起點。我們黨果斷地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方針,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明確地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確立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正是基本路線的戰略轉變,才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新的曆史航程。中共十七大報告對黨的基本路線作了進一步的深刻闡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可以認為,基本路線框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軌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