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與實質(2 / 3)

中共十八大報告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這一重要論述不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全麵係統的概括,還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構成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資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始終強調的是自身道路的特殊性。鄧小平當初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概念,著眼點就在於突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基於我們黨對30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和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鄧小平認為,過去搞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中共十二大的開幕詞中,鄧小平鄭重聲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可見,沒有對特殊性的一貫強調,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也就談不上我們今天正在熱烈討論著的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的話題。

圍繞這一特殊性的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錯誤傾向:一種是脫離普遍的特殊主義和經驗主義,將這種特殊性推至極致就成為絕對的特殊論,中國模式於是成為了與普遍性毫不相幹的東西;一種是陷入抽象的普遍主義的泥沼,將西方模式奉為圭臬,頂禮膜拜,而將中國模式定性為“特殊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哲學把握,既要反對抽象地站在普遍主義立場,也要反對抽象地站在特殊主義立場,而必須堅持具體普遍論,主張普遍與特殊具體的曆史的統一。實際上,曆史的經驗業已證明,當今的全球化進程更是明白無誤地闡明:任何一種具有活力、具有生命力、具有生長空間的發展模式,都一方麵包含著特定地域特定國度所特有的文化、傳統、環境、資源、人口等國情條件所形成的特質和特色;另一方麵包含著在應對發展難題、應答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問題、解決社會組織和製度安排等方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特色”這個概念當然首先意味著是一種特殊性,但對特殊性的確認並不排斥普遍性。事實上,如果承認存在著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麼它就應該承認其蘊涵有普遍性的價值和意義。鄧小平早就表明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幹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幹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範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西方人提出“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也說明中國道路有某種普遍意義。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佐治亞帕裏米特學院劉亞偉教授在討論中國模式問題時認為,“中國模式”在發展中國家可能魅力無窮,但對發達國家來說,它的價值有限。不論這一觀點是否正確,但確實反映了西方學者對中國模式所蘊涵的普遍性意義的高度關注。

在確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的基礎上,是對這一普遍性的正確解讀。應該看到,如何理解這一普遍性,構成各種思想觀點的分水嶺,表現為各種思想觀點的原則分歧。中國道路的普遍性,從指導思想來說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從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看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中國道路所要承載的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曆史使命。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說過:“我們要用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實踐,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製度優於資本主義製度,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是一種高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而不是如一些人所言的脫離了人類文明大道的歧途。有學者指出,“中國經驗”的本質內容不是別的,正是這種新型社會主義的不斷成長壯大;我們要建立的新社會,正是這種新型的、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那麼,這種新型社會主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它是一種利用資本主義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逐步取得對於資本主義的相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第二,它又是一種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社會正義、不斷追求社會和諧、不斷進行製度創新,並不斷致力於逐步把公平正義貫徹到社會結構和社會製度各個方麵的社會主義。顯然,那種將社會主義視為特殊性的觀點,並沒有正確把握中國模式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