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義,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探索出一條與自己的社會製度和具體國情相適應的現代化道路,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曆史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當然,這首先需要以曆史的辯證的態度對待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自然不可能違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即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在西方原有現代化道路基礎上的一種發展,但我們必須在此基礎之上全麵澄清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區別。其中核心的一點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不在於是不是注重發展生產力,而在於是不是以犧牲人本身的發展為代價來發展生產。僅僅強調前者決不是一般的疏漏,而是核心價值的偏移。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無論在實現方式上還是在曆史任務上都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般而言,就其實現方式而言,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在現代化過程中有效限製和克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的嚴重扭曲以及各種社會公害的普遍流行等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災難,在現代化的每一個階段,社會各階層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普遍享受到現代化所實現的文明成果,而不是以部分社會階層眼前和長遠利益的相對喪失為前提。就其曆史任務而言,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所不同的是,絕非是向“人對物的依賴關係的轉化”,而是向每個人全麵而自由的發展轉化。現代化從它起步起就必須擔當起實現超越目標的曆史任務。
基於社會主義的語境對於中國模式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第一,中國模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與中國的特殊性相結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實際出發,按照鄧小平的話說“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條件”,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既是中國模式確立起來的唯一途徑,也是進一步完善中國模式的根本方法。第二,中國模式所要承擔的曆史使命,就是使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中國迅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按照鄧小平的話說是“我們現在所幹的事業,就是努力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中國模式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試圖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理想相結合的一場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創新實踐”。按照鄧小平的話說是“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4.中國模式的基本內涵
雷默認為,“北京共識”的主要含義是:堅決進行革新和試驗,積極維護國家邊境和利益,目標是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實現增長。瑞士日內瓦大學當代亞洲中心研究員張維為則認為,“中國模式”是指“重大的經濟改革和較小規模的政治改革”的有機結合,是“以一直總循序漸進、摸索和積累的方式,從易到難進行改革,並吸取中外一切積極的思想和經驗”的改革和發展模式。印度的中國問題專家認為,“中國模式”就是在經濟上製定適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趨利避害,與全球化的潮流齊頭並進;在外交上與鄰為善、穩固周邊;在政治上穩步推進適合國情的民主改革;在軍事上則在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同時,將大量原本投入到軍事領域的寶貴資源轉為民用。而在美國俄勒岡大學教授阿裏夫·德裏克(Arif Dirlik)看來,一些人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質疑革命時期的社會主義的政策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恰是民族經濟的一體化、自主發展、政治和經濟的主權以及社會平等這些主題奠定了中國自主地走向全球化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基礎。這些學者對“中國模式”的解讀基於不同視角而獲得了不同的認識,這些不同的認識都有助於深化關於中國模式基本規定的研究。
基於社會主義語境,可以作出中國模式共有三個層次內涵的結論。
第一個層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顯然,當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中國模式的核心理念時,事實上已經蘊涵著一種性質上的判定,即我們所講的中國模式是社會主義的一般性要求和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共同決定的產物。中國在探索自己發展道路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是中國模式在西方國家的影響之所以擴大的主要原因。而西方一些人之所以不願意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就是認為它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如果使用這個概念,就等於把中國取得的成績歸因於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承認了所謂“社會主義失敗論”和“曆史終結論”的荒謬。
第二個層次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製度和體製。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本質特征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製度,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製度,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的製度和體製性內容。
第三個層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綱領和改革發展的戰略策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以及“漸進式”等關於改革的方法和經驗層麵的總結與概括,就屬於這個層次的內容。如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發展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在處理穩定、改革和發展三者的關係方麵,中國找到了平衡點;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指導方針非常務實,即集中精力滿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貧困,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斷地試驗、不斷地總結與汲取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教訓、不斷地進行大膽而又謹慎的製度創新;拒絕“休克療法”,推行漸進改革。確立了比較正確的優先順序。應該看到,許多國外學者對於中國模式的認識主要集中在這個層麵之上。
中國模式三個層次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片麵的認識都不能完整準確地把握中國模式的科學內涵。我們需要在整體性的視野中認識和把握中國模式的內涵,而不能作割裂或分立式的理解。不難看出,即使停留在改革經驗這個層麵上來認識中國模式的內涵,也不僅不排斥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作用,而且以之為基礎。